河西文化研究所始建于2000年10月,由原教务处处长杨国学教授兼任所长,中文系党总支书记黄大祥副教授、中文系副主任唐援朝副教授兼任副所长。研究所研究人员以中文系教师为主,同时聘任部分校内外专家为兼职研究人员,有研究人员4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3人,外聘其他研究员、副研究员11人,有硕士学位者8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2人。研究人员中有在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语言学、教育学、历史学、经济学、美术、音乐、舞蹈、化学及企业管理等领域有一定建树的专家,也有河西走廊知名度较高的作家、编剧、摄影家等文化名人。2006年10月,由于研究人员的工作变动等原因,河西文化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做了相应地调整,现由中文系主任黄大祥副教授兼任所长,中文系副主任赵建国副教授兼任副所长,程建功副教授任副所长,何茂活副教授任办公室主任。现有研究人员59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0人,外聘其他研究员、副研究员11人,有博士学位者2人,在读博士研究生3人;有硕士学位者12人,在读硕士研究生2人。学术梯队成员无论职称结构还是学历结构均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
在研究所成立之前,不少同志在河西文化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文艺创作或理论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研究所成立以后,在院领导的关怀以及中文系的大力支持帮助下,研究所各方面的工作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无论是人才梯队建设,还是课程建设;无论是项目申报,还是科研成果;均比以前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尤其是2002年我所与历史系“敦煌学与河西民族史研究所”联合申报的省级重点学科“河西历史与文化”获准立项,经过四年的建设,已通过省级专家小组的合格验收,验收结果完全达标,并且被确立为2006——2010年新一轮的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现各项工作正在顺利进行。
近几年来,经过研究所成员的共同努力,研究所已取得了较为可喜的科研成果。由杨国学教授编著的《河西小康文化建设概要》、《河西文化与敦煌文艺概论》及方步和教授编著的《张掖史略》、《河西文化——敦煌学的摇篮》等4部著作已正式出版发行。另有朱卫国教授主编的《河西当代文学研究》,黄大祥副教授主编的《河西方言与普通话水平测试》、《河西方言调查与研究》,何茂活副教授撰写的《山丹方言志》,朱瑜章副教授撰写的《历代咏河西诗选注》等5部著作,被列为“河西历史与文化”第一批丛书,预计2007年初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围绕河西文化及其研究所发表的省级以上学术论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底已达到40余篇,其中有3篇为国家权威期刊,有5篇为核心期刊。另有8项科研课题获准立项并得到了相应资助,其中朱卫国教授主持的《裕固族文学史》获甘肃省教育厅立项资助,何茂活副教授主持的《张掖方言音系及该地区“推普”工作研究》获甘肃省教育厅立项资助。另有5项科研课题被省级重点学科“河西历史与文化”立项资助。这些科研项目多已结题,并取得了较好的反响,其中杨国学教授主持完成的《河西小康文化建设研究》于2000年分获甘肃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和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三等奖;朱卫国教授、杨万寿副教授主持完成的《裕固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研究综述》、何茂活副教授主持完成的《张掖方言调查与研究》于2006年分获张掖市第一届优秀社科成果奖一等奖和三等奖。这些成果的取得,为河西文化研究所今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开辟了较为广阔的道路。
经过几年的建设,河西文化研究所已基本形成了三个建设方向:一是以朱卫国教授、杨万寿副教授为主持人的河西当代文学研究和裕固族文化研究;二是以杨国学教授、朱瑜章副教授为主持人的河西古代文学与敦煌文艺研究方向;三是以黄大祥副教授、何茂活副教授为主持人的河西方言与文化研究以及河西简牍研究;另外,以赵建国副教授、陈召荣副教授为主持人的河西宗教研究和以周晓云副教授、雒进才副教授为主持人的河西教育与文化研究的方向也已基本确定,目前正在向这方面努力。今后5年,我们将以“河西文化研究”为中心,以现在正在进行的“河西历史与文化”重点学科为依托,努力争取一项国家社科资助项目,争取2—3项省级或省教育厅社科资助项目,出版3部专著,在原有基础上再发表40篇左右关于河西文化研究方面的论文;在文学艺术创作方面,依托我院美术系、音乐系部分兼职研究人员及张掖地区文联、秦剧团、张掖市文联等部门的兼职研究人员,完成30篇(首、部)作品,争取出3—5个以上精品并获省级以上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