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0年。实验室的工作目标是: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最大效益,实现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等实验条件的资源共享,创造先进的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环境。
生物技术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现有教师和技术人员1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高级实验师2人,博士8人,青年教师都取得硕士以上学位。实验室建筑面积800多M2,实验室拥有设备固定资产525万元,有定量、定性PCR仪、DNA测序仪、化学发光成像系统、超速、高速冷冻离心机等先进精密仪器设备。
生物技术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自成立以来,主攻分子生物学新技术与化学新理论方法的结合点,在探索生物活性分子结构与功能、代谢的体外模拟与调控、酶分析原理与方法等方面开展了颇具特色的研究工作。
首先在研究现有酶蛋白分离系统(如双水相萃取法、层析法、沉淀法等)分离机制的基础上,在探索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系统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首先创立了“非有机溶剂分离体系”分离生物活性物质的新理论与方法,以保持生物活性物质天然结构和活性为出发点,解决生物活性物质在生物体内含量低,难以获得足够量样品的难题,率先利用不同配基染料修饰后的非有机溶剂液-固萃取体系,分离纯化多种酶蛋白如α-淀粉酶,苹果酸脱氢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及血清蛋白和乳清蛋白及生物活性肽获得成功。先后完成水稻育性转换内生诱导物的分离及生物活性分析,悬铃木三种新型抑菌活性物质和生物活性肽的分离、纯化及结构功能鉴定等。成果被认为为资源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物活性物质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开辟了新的途经。以植物生物活性分子(包括激素)为诱导因子,研究受体生物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代谢反应速率、方向及流量的调节与控制;研究生物活性分子对细胞膜、细胞壁结构和与这些结构相结合的酶的代谢;研究光、磁场及非生命必需元素的生物学效应;以阐明其调节作用的分子机理。多篇论文曾先后被国外学者多次引用。近年来,在生物活性分子与基因表达,生物体对内外环境物质、信号和剌激应答调控的生化分析及相关基因的克隆等研究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其次在酶结构与酶分析方面的研究已取得初步成功,有机小分子、无机离子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具有选择性,它们通常只能与蛋白质特定的部位结合,因而可以利用有机小分子、无机离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产生的极谱波来识别蛋白质分子中某些部位的结构特征。据此建立酶结构与功能研究的新型实验技术方法和酶与底物结合、催化的作用模型。近年来,生物技术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在酶电极的研制及应用、酶法分析用于环境监测中微量元素的测定等交叉学科方面取得一批成果。以酶作为分析试剂,与电化学方法、荧光法等仪器分析方法相结合,用于测定样品中用一般化学方法难以检测的痕量物质;用酶法折分同分异构体 DL -氨基酸获得成功,已被实际应用,经济效益显著,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生物技术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在代谢的体外模拟与调节方面的研究也已初见成效,对酶的催化性能进行体外模拟,研究酶的结构、功能及作用机制,实现代谢的人工调节与控制。以Ι类生物酶—氧化还原酶类—为对象,模拟与活性氧代谢相关的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以研究H2O2对膜脂代谢的影响;模拟脱羧酶以研究生物的“中心代谢途经”;模拟脱氨酶以研究氨基酸代谢;构建人工生物活性分子,模拟分子间相互作用,特别是生物大分子核酸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β-环糊精为母体定向引入具有一定刚性又具有一定柔性的活性基团,并与特定金属离子形成配位络合物,模拟过氧化物酶、琥珀酸脱氢酶、抗坏血酸氧化酶、葡萄糖氧化酶及青霉素水解酶等获得成功;构建的人工生物活性分子实现了对脲酶,脱氧核糖核酸酶和牛胰核糖核酸酶活性的抑制与激活调节,并在生物活体的调节中得到实际应用。为交叉学科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奠定了好的基础。
生物技术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自成立以来获得国家、省、部级资助项目及横向科研项目24项,校级项目5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80篇,同时承担本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和应用生物技术专业专科学生的实验教学,承担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微生物实验教学,每年承担实验人学时数约19万。目前,生物技术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已逐渐显示出服务于科学研究,服务于实验教学的新体制特色。
生物技术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模式,对全校师生24小时全天候开放,同时对校外个人及单位相关项目开放,大大提高了仪器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