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是2006年9月平顶山学院立项建设的校级重点实验室,2007年12月经河南省林业厅批准立项成为河南省林业厅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现有在职科研人员21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8人。已形成了一支包括生态学、生态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环境化学、3S技术等学科的研究队伍。
实验室的发展目标是:将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建成生态学领域国内一流的实验室,在低山丘陵区"可持续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环境规划管理与生态效应预测研究"、"生态环境及资源数据集成研究"、"生态修复研究"等方面特色鲜明,并形成技术优势。
研究方向
1、低山丘陵可持续生态系统研究
侧重低山丘陵区天然和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持续保持生产力研究;低山丘陵区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经济活动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反馈机制研究;低山丘陵区资源环境可持续开发利用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2、低山丘陵区生态环境规划管理与生态效应预测研究
侧重从低山丘陵区特殊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出发,开展低山丘陵区生态环境评价、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业、工业、旅游、自然保护区)及生态城市的研究。
3、低山丘陵区生态环境及资源数据集成研究
重点建立河南省低山丘陵生态环境及资源数据库群(包括生态系统、植被覆盖、植被类型、土壤侵蚀与土壤保持、荒漠化状态及其防治、水资源、生态脆弱性、农业资源遥感调查监测、生态功能类型、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修复等相关专题研究和服务循环经济建设的信息系统等方面),并实现生态环境相关数据集成一体,形成低山丘陵地区生态环境系统性研究的环境空间分析、动态监测、决策支持等强大工具。
4、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研究
侧重研究在自然灾变和人类活动压力条件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问题。包括生态系统修复理论和方法,生态退化程度的诊断,生态修复的驱动因子及调控机制,生态修复的潜力、布局、标准和技术措施、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等进行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