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一位老人,退休后想图个清净,于是就在湖区买了一所房子,住下的前几周倒还太平。可是不久,有几个年轻人开始在附近追逐打闹、踢垃圾桶、且大喊大叫。老人受不了这些噪音,出去对这些年轻人说:“你们玩得真开心。我喜欢热闹,如果你们每天都来这里玩耍,我给你们每人一元钱。”年轻人当然高兴,既玩了还能得钱,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他们更加卖力地闹将起来。过了两天,老人愁眉苦脸地说:“我到现在还没收到养老金,所以,从明天起,每天只能给你们五角钱了。”年轻人虽然显得不太开心,但还是接受了老人的钱。每天下午继续来这里打闹,又过了几天,老人“非常愧疚”地对他们讲“真对不起,通货膨胀使我不得不重新计划我的开支,所以每天只能给你们一毛钱了。”“一毛钱?”一个年轻人脸色发青,“我们才不会为区区一毛钱在这里浪费时间呢,不干了。”从此,老人有了安静悠然的日子。
这个故事中,老人的智慧其实暗合了心理学上的“阿伦森效应”。 阿伦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将实验人分4组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阿伦森效应告诉我们: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在教学中恰当利用这一效应,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巧妙递减,矫正不良
“阿伦森效应”又称“增减效应”,就是采取适当措施,降低孩子对与错误行为相关联的奖赏的满意度,从而克服错误行为的做法。在宿舍楼的后面,停放着一部烂汽车,大院里的孩子们每当晚上7点时,便攀上车厢蹦跳,嘭嘭之声震耳欲聋,大人们越管,众孩童蹦得越欢,见者无奈。这天,一个人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今我们比赛,蹦得最响的奖玩具手枪一支。”众童呜呼雀跃,争相蹦跳,优者果然得奖。次日,这位朋友又来到车前,说:“今天继续比赛,奖品为两粒奶糖。”众童见奖品直线下跌,纷纷不悦,无人卖力蹦跳,声音疏稀而弱小。第三天,朋友又对孩子们言:“今日奖品为花生米二粒。”众童纷纷跳下汽车,皆说:“不蹦了,不蹦了,真没意思,回家看电视了。”
“正面难攻”的情况下,利用“奖励递减法”却起到一定的效果。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主要是挫折感在作怪。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扬,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但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较平静地加以承受。然而,继之不被褒奖反被贬低,挫折感会陡然增大,这就不大被一般人所接受了。递增的挫折感是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悦及心理反感的。有一次,我接过一个新班后,发现有个孩子爱画漫画,无论上什么课,他都在课堂上偷偷画漫画,影响了听讲,学习成绩很差。开始,我对他的画表现出很大的兴趣,“鼓励”他在语文课上画画,他对自己的漫画沾沾自喜,到处招摇。接下来,我把他上课画的漫画让学生“欣赏”,大家七嘴八舌,很不以为然,这个孩子于是收起了自己的漫画。后来,我指出他的画不够专业,告诉他要想画好漫画,必须要找一位老师好好学习一番,在课堂上乱画,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从此以后,他再也不好意思在课堂上随心所欲地画漫画了,他开始认真听讲,学习成绩提高了许多。
二、善用褒贬,激发兴趣
在学校课堂教学中,阿伦森效应的现象比比皆是。对某个具体的孩子而言,老师的表扬,会让学生产生愉悦感,但持续的表扬则可能使其产生满足感;教师的批评,会给学生以警示作用,但过多的批评,肯定会引发学生的消极情绪;先表扬,后批评,会降低学生的成就感,如果批评的强度过大,反而导致学生的挫折感;先批评,后表扬,会使学生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继之更多地关注自己的优点,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勇气和兴趣。遗憾的是在实际生活中,许多老师往往对学生批评多,表扬少,对学生这样看不惯,那样不满意,批评不断,以致学生对老师极其反感。
有一位学生慕名而来希望音乐老师能教他二胡。第一次见面,老师要求学生拉一首曲子听听,学生便拉了一首曲子,老师听完后说:“拉得好极了,你再拉一遍吧!”于是学生把刚才的曲子又拉了一遍,老师听完后指出有几处没拉好,并要求学生再拉一遍。在老师的要求下学生拉了第三遍,老师听完后眉头紧锁,说:“怎么回事?一遍不如一遍!”学生听完老师的评价心情很沮丧,他再也不想跟这位老师学拉二胡了。我想这位老师说的是实话,但却没能体会到学生的心理,褒贬不当,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阿伦森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进行批评的时候,先贬后褒效果更佳,对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比单纯的批评教育更容易让其接受。在矫正学生一些不良行为时,用奖励递减的方法比讲道理效果更好。尤其是对于那些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简单的说教方式往往收效甚微。这时,教师如果采用“奖励递减”的方法,既可以避免他们逆反心理的产生,又可以在其不知不觉中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也体现了教育的艺术。教育是渗透着生命情感的工作,教师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情感的投入,我们的工作才能真正触及并占据他们的心田,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