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实验室于1994年3月被煤炭工业部定为部级重点实验室,当学校归属于辽宁省以后,又在2000年6月被定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的人员担负着教学、科学研究及各方面工作,正高职人员14人,副高职10人,中级8人,目前有8人在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学位获得者6人,硕士学位获得者11人。
目前有重要的仪器设备20台(件),实验室使用面积800㎡,固定资产300万无。今年又能买进240万元的实验设备,每年又能由地方、学校和自筹200万元的经费投入到实验室的建设当中。
研究方向
采矿工程实验室主要面向采矿工程和矿物加工工程2个学科,其中采矿工程学科为省重点学科。同时面向环境工程学科的矿山环境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有:
1)开采技术与矿井优化设计
2)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3)衰落矿山灾害治理与矿区可持续发展
4)矿业系统工程与计算机应用
5)矿物深加工与资源综合利用
6)矿山环境整治与生态重建
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
近5年来,承担的研究课题85项,获得研究经费1586.7万元,出版学术专著18部,发表论文930篇,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有87篇,获省部级奖28项,专利2项。学科曾成功地主办了两次国际学术会议,每年都主办1—2次全国性的专业学术会议,并经常派教授参加国际和国内会议与学术交流。
学校为国家88所重点院校,采矿工程学科为学校多年来重点建设的学科,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综合指标、研究水平及成果在国内名列前茅。
在多年的研究工作中,依靠实验室的设备,培养了大批人才,近5年内,已出站博士后有2人,在站8人,已毕业的博士13人,硕士81人,正在读博士有46人,硕士有107人。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服务40余项。孵化科技企业2个,新增产值1500万元。
学术带头人及梯队
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马云东教授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辽宁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教育部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开采技术与理论、矿区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97篇,出版专著3部。
6个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均为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授,学术梯队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比较合理。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规划
从该实验室和学科的总体情况看,基本具备了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条件。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验室的用房面积不足,部分设备已老化,科技产业不够发达和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加快成果的转化,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按照学校的长远规划,建立矿物资源开采与综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在高产高效洁净开采技术、衰落矿山灾害治理与矿区可持续发展和矿物深加工与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开展工作,尽早将采矿工程实验室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