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大分子科学实验室的前身是陕西师范学化学系生物无机化学研究室。该室成立于1984年第一任室主任耿启辉教授,第二任室主任孙作民教授.1998年9月实验室进行重组并改为现名,由房喻教授出任室主任。
大分子科学实验室与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高分子教研室实行室室合一教研室主任由胡道道副教授担任。
大分子科学实验室现有各类研究人员18名。 其中固定研究人员6名,流动研究人员2名,研究生10名。研究队伍中有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其中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老师1人),高级实验师和高级工程师各1人。
研究队伍中博士学位获得者3人,在读博士2人。实验室现有科研用房7间,合150余平方米,各种仪器设备价值40余万元。目前,实验室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项,教育部资助项目3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项,省文物局资助项目1项,企业委托项目2项。当前实验室工作主要集中在:(1)传感薄膜材料制备和性能研究;(2)结构型微纳米材料的高分子模板法制备与性能研究;(3)“智能型”大分子和大分子水凝胶的合成和在生物物质分离上的应用研究;(4)大分子包覆微纳米磁性材料的制备和在生物医学检验上的应用研究;(5)大分子担载金属配合物的制备和催化性能研究等。1998年7月以来,大分子实验室全体师生团结奋斗、忘我工作,形成了良好的研究风气,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成绩,先后发表科学研究论了初步的影响,逐步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为我校争得了一席之地。
在积极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大分子科学实验室也努力开展应用研究,直接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分子科学实验室开发的牙膏磨料高纯磷酸氢钙制备新技术已经在2000年5月转让河南沁阳天马工贸实业总公司,为学校获转让费5.5万元。实验室完成的“与肌醇生产有关的基础化学问题研究”成果得到专家的普遍好评,获得2000年度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实验室发明的“水质敏感新型传感薄膜材料的制备技术”正在着手申报中国发明专利。
大分子科学实验室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显著地促进了陕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科的科学研究,而且也显著地促进了该学科的本科阶段教学工作。几年来,大分子科学实验室为陕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首次开出了“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生物技术概论”“化学专业英语”和“现代化学前沿讲座”等理论课程和实验。为化学专业研究生开设了“化学研究中的光物理方法”等课程。为中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开设了“化学与纳米技术”,“化学与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中的无机化学”,“Internet化学教育资源”等专题讲座。
几年来,大分子科学实验室先后接受流动研究人员多人,其中包括陕西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的王公正同志和来自广东惠洲大学、山西运城师范专科学校、咸阳师范学院、西安空军工程学院等单位访问学者4人,接受在读博士1人,这些人经过在本实验室工作,科研能力、专业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所有流动研究人员在SCI源刊或核心期刊都有论文发表。
目前大分子科学实验室已顺利完成新老交替,全室人员将更加努力,全面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争取在“十五”期间将本室建设成为特色突出国内知名的陕西师范大学科学研究基地之一,为学校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实验室在近期(2004年底前)将围绕承担的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教育部省资助项目,3项陕西省自然 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2项企业委托项目开展工作,力争在传感薄膜材料和结构型有机/无机微纳米复合材料等研究领域取得突破。 在未来几年标志性成果主要体现在: 继续发表高水平的研究论文。 年均SCI收录论文数达到或超过10篇, 力争实现在高影响因子(3.0)SCI源刊发表论文数零的突破;至少申请发明专利1项或转让成熟技术2项;围绕学院“十五大”发展规划,力争为应用化学、分析化学博士点的申报做出实质性贡献;
力争在2005年前争取到与西部大开发特别是陕西地方经济建设或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大型研究课题;逐步建立起经常性的国际国内交流渠道,至少承办高水平的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1次; 采取措施吸引更多的校内其他院系教师来室合作,切实加强学科交叉与渗透。
本实验室建设的总体思路是: 坚持以“联合、流动、开放、竞争”为指导方针,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以传感薄膜材料、结构型有机/无机微纳米复合材料、“智能型”大分子水凝胶的制备技术研究与应用为研究方向,以光物理技术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为特色,研究开发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西部开发战略的特种功能薄膜和微纳米材料,促进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倡导良好的学术风气和道德风尚作为实验室建设的灵魂, 鼓励开拓和创新,提倡团结互助,交流合作,共同提高。形成思想活跃,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学术环境。
在未来几年里,实验室将在现有队伍的基础上继续将建设一支团结和谐、积极进取、思想活跃、学风严谨的科研队伍作为实验室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将出成果与培养人才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实验室发展始终保持强劲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