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感言】
“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火热的心,一如既往地去实践,去探索,任何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在江西省萍乡市武功山职业中专大安校区校长王祖德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汽车模型。这个汽车模型是一个叫金果兵的学生送给他的。在学校读书时,出身贫困的金果兵,自卑感很强。但是,在王祖德的关心和鼓励下,他最终成为一名优秀学生。
1997年7月,王祖德大学毕业来到江西省萍乡市武功山职专大安校区任教。曾担任11年班主任的他,善于以和风细雨的方式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他特别重视课堂德育的渗透,提倡教师无论进行什么学科知识的传授,都要想方设法巧妙地融入德育内容。“1分钟德育”是他对每位教师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最起码的要求。2010年9月,王祖德荣获“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很多年过去了,在武功山职业中专,像金果兵这样被王祖德用各种方法悄悄转化的后进生有很多。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个有关王祖德精心育人的生动故事。
故事一
“哑巴”女生变开朗了
2001年9月,王祖德担任2001级旅游(2)班班主任。在新生报到的第一天,王祖德发现有个叫陈英的女生,别人都有说有笑,开开心心的,只有她眉头紧锁,一声不吭。
开学的那段日子,王祖德每天都去查寝室,每一次都看见陈英早早躺在床上,将头向着墙的一边。注意到这种情况,王祖德每次都会坐在她的床边和她说话,可她总是爱搭不理。同时,不断有学生向王祖德打“小报告”,说陈英很古怪,睡觉不脱衣,独来独往,也不和任何同学说话,简直是一个“哑巴”。
王祖德想,中职学校的首要任务是能让学生有一技之长,走出校门能自食其力,尤其是旅游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但像陈英这样的女生,如果不能学会为人处世,没有与人交往、与人协作的能力,将来很难有所发展,甚至难以谋生。
不过,王祖德从暑期军训带班老师那里了解到,陈英除了不爱说话,还真挑不出什么毛病。他看到陈英暑期军训时写的日记,发现她不仅字写得漂亮,而且还是一个有文采、有思想的女孩。这个孩子不爱说话,难道是另有隐情?王祖德决定破解这个谜团。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王祖德骑自行车专程到陈英的家里进行家访。15公里的崎岖山路,王祖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赶到住在武功山山腰的陈英家。一到陈英的家里,眼前的景象让王祖德揪心地痛,破旧的茅草房内,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锅里蒸的是红薯稀饭……
原来,陈英7岁时爸爸就因患胃癌去逝,为此,家里债台高筑,妈妈不堪重负竟狠心撇下年幼的女儿改嫁他乡,从此杳无音信,留下幼小的陈英和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艰难度日。家庭的变故和生活的困境让陈英渐渐变得沉默少语,原本一个聪明活泼的女孩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愈来愈封闭自己了。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王祖德下决心拯救这个孩子。他除了每月定期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200元作为陈英的生活费用外,还替她跑村委会和民政部门争取救助,学校也破例为她减免了全部的学杂费。王祖德还经常找陈英谈心,开导她,给她讲“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道理,更多的是给她父亲般的关怀和疼爱。
王祖德还号召同学们从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帮助陈英克服困难,让她处处体会到集体家庭般的温暖。慢慢地,陈英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变得活泼开朗了。2002年,陈英代表学校参加全县中学生作文竞赛,拿到了职高组的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