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图书馆馆舍由九站校区、左家校区两部分组成。九站校区图书馆建于1907年吉林农学堂藏书阁,1953年更名为吉林省农业学校图书馆;左家校区图书馆建于1958年吉林特产学院图书室,1984年恢复为吉林农垦特产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更名为吉林特产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经吉林省政府批准,北华大学农业技术学院并入吉林特产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吉林特产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吉林农业科技学院。2006年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图书馆新馆在九站校区开工建设,2007年9月新馆正式投入使用,为纪念日本著名企业家神内良一先生为我国农业乃至吉林农业发展做出的贡献,故此冠名为神内图书馆。
伴随学校发展的百年历程,学校图书馆的基本建设和各项工作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具有农业科技资源馆藏特色和一定规模的现代化程度的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科技文献中心、科技信息中心和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机构。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九站、左家两个校区图书馆总建筑面积2.52万平方米,共有计算机340台;磁盘阵列存储41T,阅览室座位2511个。
目前,图书馆藏书中,纸质图书97万多册;电子图书本地存储60多万种,在线可获取300多万种;现刊 456种;藏书以学校的教学、科研任务为中心,系统、完整地收藏各专业教学和科研所需要的各种文献资料料,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的需求,特别 注重农业、特产业等方面图书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图书馆组织机构完善,设有办公室、学习服务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网络技术中心、资源建设中心、推广服务中心。馆内设有各类图书借阅室、辅助书库、电子书借阅机、自助借还书机、总服务台、学术报告厅。拥有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OPAC)、自动化监控系统等。
图书馆现有职工38人。其中,在编27人,非编11人。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10人;研究生学历4人,本科学历27人,专科学历5人,专科以下3人。在专业技术职称方面,正高级职称3人, 副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11人,初级3人。采取在职培训和派出进修学习、馆内业务学习等方式,使职工的业务素质不断提高。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和人员调配,逐步使专业队伍的学科结构更趋合理。
在自动化建设方面,采用“清大新洋通用图书馆集成系统”软件,开通了采访、编目、流通、期刊、公共检索、办公自动化系统,基本上实现了图书馆基础业务自动 化,使文献信息服务迈上新台阶。自然科学图书借阅室、社会科学图书借阅室等全部实现开架借阅,并实现藏、借、阅、咨、检一体化。几年来,电子文献及数据库建设,纳入了馆藏文献采购计划,并逐年加大投入。现有中外文数据库19个,包括《国道外文特色专题数据库》、《超星百链外文检索数据库》、EBM外文电子书数据库、《中国知网》、《超星移动图书馆》、《读秀学术搜索平台》、《实习实训专题数据库》、《就业、创业数字图书馆》、《爱迪克森网上报告厅》、《国研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全球产品样本数据库》、《中科UMajor大学专业课学习数据库》、《VERS维普考试资源系统》等,在线试用数据库40多种。图书馆可以利用数据库及网络资源,实现网上服务功能,并可为校内外读者提供文献检索、信息查询等特色服务。
在重视购入中外文数据库的同时,加强馆藏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建设了《馆藏书目数据库》,以满足广大师生的需要。
图书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人文阅读环境,不断提高馆藏文献资料的利用率,着力提高服务水平。延长开馆时间,每天 连续开放14小时,平均周开放时间98小时,每天到馆读者人次平均达到3000余人次,基本满足了读者需求。同时,为加大宣传力度,更好的为读者服务,在 馆内设立大屏幕,并向全校读者定期发布信息,架起了与读者交流的桥梁。
为使广大教师及时准确地获取文献信息,积极主动开展信息咨询服务,拓宽服务范围,提升服务层次,加快信息传播速度,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深入基层征求教师 对图书馆文献资源、信息服务等方面意见和建议;回答所咨询的问题;调研各种信息资源(如数据库等) 使用的情况;宣传、推介馆藏信息资源,为教学、科研提供参考服务。
馆藏数据建设是图书馆业务性较强的工作,数据建设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图书馆于2002年实现了图书借阅自动化管理。按照《中图法》类分文献,目录体系建设较为完整。
2009年初我校图书馆成为CASHL、CALIS成员馆,实行联合编目,使编目业务标准化并开展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较大程度上弥补了图书馆资源的不 足,为广大读者开辟了更广阔的信息资源天地。加入CALIS后,使我们同清华、北大、吉大等成员馆实现了资源共享。我们也将把“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这项 业务作为图书馆的特色业务开展起来,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图书馆不断改善办馆条件,充实馆藏文献,实行传统资源与电子资源互补,信息服务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强化管理手段,提高馆藏文献资源利用率,为学校教学、科研整体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