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中国青年报》的文章《6年后我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感觉,作者的教育理念和我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我觉得,要规则还是要自由、要规矩还是要个性,并非水火不相容。在追求秩序与个性变得同等重要的今天,如何让孩子顺利迈过进入社会的第一道门槛,家长和老师都值得反思。
女儿苗苗今年三年级,3年前初入学堂时,我跟这名家长一样,每天都焦虑着,纠结着。从幼儿园到小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跨越,对家长更是一个挑战,原来的蒙氏教育、英式启蒙,通通抛到一边,现在开始进入中国教育时间。这个时间跨度很大,在考上大学之前,长达12年,从此,你就有了跟学校、跟老师再也撇不开的关系。
自苗苗上学后,我原来坚持的教育理念也不断地接受挑战。质疑过,茫然过,但最终还是选择了适应。现在看来,有得也有失,最终还是收获更多。其实学校和家庭,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互补的两端,协调融合,就会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如果冲突矛盾,孩子便会受伤和茫然。
从小培养规则意识,长大后才好与人相处
刚入学,孩子还带着幼儿园时候的天真和稚气,面对学校扑面而来的各种要求和规定,有很多不适应。苗苗刚上学那会儿,我几乎每天都要收到老师发来的短信提醒。有一次,老师忍无可忍地给我打电话说,苗苗在课堂上“活蹦乱跳”,严重扰乱课堂秩序,让我回家一定要好好教育。
放学后我问苗苗为什么,她低着头,捏着衣角,很不好意思地说:“上了一整天课,都没出去玩,我坐着实在难受,就忍不住站起来跳了两下。”面对委屈的孩子,我也没法狠心责备,但还是得跟她讲道理:“妈妈理解你,但你以后还是要记住,上课有上课的秩序,是不能随便跳的。你现在上学了,跟家里不一样,也不像在幼儿园,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要守纪律,要不然就乱套了,大家都没法学习,你说是吗?”
后来,苗苗上课没再跳,她渐渐适应了,也学会了自己调节。但后来还是发生了好几次这种她“展现个性”的事,比如上着课就捏起了橡皮泥,还大方地跑到前面送给同学;考着试突然就不想写了,在卷子上画起画来……这在学校都是不守规则的行为,每次老师都愤怒地给我打电话,我也都是先道歉,认真表态一定严加管教,但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总要先问清原因,然后表示理解,再跟她解释为什么这样做不对,渐渐地,她也学会了克制和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