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学生的时候,人人都会对自己在师长眼中的定位有所认识,到底是“优生”、“差生”还是中不溜秋的那一类。这应该是多数人的普遍经验。不过,教育部日前公布《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实施纲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纲要”),其中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消除以任何形式对学生进行分类、区别对待以及歧视的制度、言行。
关于教育,我们时常可以听到“因材施教”的主张,也会听到“有教无类”的说法。当然,这两者并不抵触,对于教育者来说,在“有教无类”之后,才能再谈起“因材施教”。教育部的“纲要”,当然涵盖了当前学校教育中诸多需要改进之处,亮点颇多,而“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消除以任何形式对学生进行分类、区别对待以及歧视的制度、言行”当是为实现教育公平而作出的某种努力,让今后的人再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不会自觉地贴起“优生”、“差生”之类的标签。
不过成年人在同学聚会的时候,想来这种分类也就是在彼此脑海中一闪而过了,最终衡量成功与否的,不外乎开什么车赴宴,手上有几套房,孩子在哪家重点学校读书等等。当年的优差之别,可能未必会给如今的相逢再添龃龉,但却不能说对自己的境遇完全没有影响。因为是“优生”,所以在班级里受到老师的照拂,从生活到学习的点点波动都逃不出班主任的法眼,成绩略有起伏便会召唤家长前来共商对策,最后更有机会妥妥地考中理想的大学,于是人生坦途初现,只要好好把握,就有在同学会上意气风发的机会;反观“差生”们,虽说也不乏成功人士,但个中滋味恐怕旁人是无法体会的——当然,愿意出席同学会的,往往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成功人士”。
这种优差分类,想来也不会有人真的认为是一种歧视,顶多埋怨自己少不更事,没有努力读书,老师不疼天经地义。如果仅仅这样的话,估计教育部也不会严肃地在文件中特意提及。记得还是去年的时候,某地曾传出给差生测智商的恶劣做法,分数不够高的孩子被归入 “弱智”行列,然后学校以此为由劝其退学;还有某校反其道而行之,为成绩优异的学生定制了光鲜的红色校服,在一堆绿色校服的孩子中显得特别扎眼,可能是 “红花还须绿叶扶”的又一种解读方式。例子还有一些,但基本上都可以归纳为“以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分类、区别对待”,把“优生”、“差生”的观念外化成具体形式,教育部对这种有歧视之嫌的做法严加制止当有必要。
话说回来,所谓“优生”、“差生”等区别,又或者“快班”、“慢班”、“奥林匹克班”等各种分类,往往是立于教育者角度视之;在父母眼中,儿女成绩再差也有过人之处,只不过在当前以分取人的教育背景下,不得不被动接受 “差生”之类的身份标签。当然,如有可能,父母们还是会大力鞭策孩子,责其努力脱离 “差生”之流,挤进“优生”队伍,不仅从此面上有光,而且孩子的前途也有了些许着落。这还是回到了线上棋牌平台网址 制度的老生常谈上,因为线上棋牌平台网址 只看考试分数,不论其他,择优录取的解释就是择分高者录取,一切以“分”为中心,以“分”为标准,所以对学生们分门别类的准绳也就是“分”,优差之别就是考试分数高下之别。
教育者们当然明白,这是不科学的,但这肯定是简单而有效的。惟其如此,才能让孩子们心无旁骛,投身于书山题海之中,考出高分,为自己争取“优生”的身份;学生们的分数高了,学校的升学率上去了,教师们的绩效考核才能更显优秀,才会有更多的家长排队来送择校费。或许教育部规定一出,学校中不会再有“快班”、“慢班”的区分,但暗中按照成绩高低排个一班、二班,又当如何惩处?而老师们脑海中已经根深蒂固的“优生”、“差生”的区分方法,又能拿什么手段来剔除掉呢?
致力于教育公平的种种努力,都应当得到肯定;而实现教育公平的方法论更加值得研究。容易出的是一纸禁令,因为现象就摆在那里;难的是改变已经形成的教育陋习,仅靠“规定”发力不知又能撼动其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