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难题卡住了,何妨让课堂静下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一篇美文难以言传了,又何妨让学生静下来品味呢?一堂课的容量太大了,又何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静静地记忆和积累呢?自习课上,鸦雀无声,学生在潜心钻研,苦思冥想,百思不得其解,老师在身边轻轻走过,低语指点,立刻心领神会,触类旁通,其功效岂是“动”可与之相比的?这里“静”是条件,学生仍为主体,在听讲中抓住重点、提纲挈领,专注于知识运用的思考,把新知识经过头脑再加工纳入到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去,不仅对所学知识领会更深、记忆更牢,还可以锻炼思维,学以致用。
三、动静有道,充分发掘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动”“静”之效
新课改中提出,现代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探究,也就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而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所以在不违背这一原则的条件下,我们去寻找合适的方法组织语文课堂教学,使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相映生辉。
1.动中求静,激活情感的体验
在学生的活动中适时安排“静思”的时间,正如音乐中有停顿休止、舞蹈中有虚拟、电影中有“空镜头”,可以达到“动极生静,静极生动”的境界。学生的暂时凝神静思绝不是沉寂、冷场,恰是为形成新的高潮而酝酿、蓄势,外虽静,内则动,更富有奔腾不息的生命活力。
如教学《氓》一课时,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完成对本课的学习,整个课堂顿时顿时沸腾了······在整体感知文本后,学生或放声朗读,或复述打动自己的情节,还有个别学习小组编排、表演了课本剧,在自主活动中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女主人公美丽、温柔、多情而又刚强的个性,在此基础上,又给学生营造了一个静静的读书场,让学生在内心反复默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然后谈谈自己的想法。
在短暂的“静默”后,学生发表了这样的见解:古代女子能有如此清醒而又坚决的做法,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她的勇气,去体悟古代劳动妇女悲惨的命运,对美好婚姻生活的追求。 此时的“静悟”达意之深,难以言表,说不定还会引出学生对人生的深深思索,从而悟出人生的真谛。
2.静中求活,放飞想象的翅膀
课堂中学生静默思考的环节是弥足珍贵的。只要选取了合适的角度,提出了合适的问题,抓住了合适的火候,学生的静默思考往往是充实的、细致的、深入的,这段表面上的课堂空白,恰巧是学生思维最集中、最投入、最兴奋的当口,足可以“黄金时段”誉之。
比如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让学生静静地反复品读,在静读中置身其境,进入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聆听诗人对自然、对社会、对生命最真切的诉说。此时,学生需要在“静”中凝神深思,顺着教师语言的点拨,渐入诗境,反复品味。《短歌行》前四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展示出欢宴之时触发人生感慨,让学生对这“酒、歌、苦”等意象静想片刻,在头脑中形成有关画面,从字里行间感悟出忧虑忧愁低沉的气氛。从而在沉吟中对下文“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之“厌生发感触,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品味出诗的美感。
总而言之,这种“静中求活”的课型,表面上课堂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但由于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全体学生的思维却总是处于活跃状态,并且这种思维在适时的交流碰撞中常常能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