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的主要人物(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分析,学生感觉最有难度的就是分析贾宝玉的形象特点。
对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指导他们先按照赏析人物形象的一般思路进行:
第一步——找:找文中有关贾宝玉的文字;
第二步——析:扣住文本分析其形象特点;
第三步——定:确定能准确概括形象的词;
第四步——结:一句话总结宝玉形象特征。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很快找出相关段落,即第10、11、13、14节。
课文节选的部分作者是借林黛玉的俊眼观察贾府和贾府中的人的,那么在宝玉出场前,黛玉听到的宝玉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学生很容易在找到的段落中落实这个问题的答案:
王夫人眼中宝玉的形象——“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姊妹不敢沾惹”、“老太太疼爱”、“姊妹们不理他,他倒安静些”,“姊妹们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叮嘱黛玉“不要睬他”。
贾敏眼中贾宝玉的形象——“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欢在内帏厮混;祖母有极溺爱,无人敢管。”“在姊妹情中极好”。
找出这样的文字后,学生就像文本中的“林黛玉”一样对宝玉的猜度是“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蠢物”。如此学生就纳闷了,怎么“宝玉”是这样的与自我想象反差巨大的形象呢?
继续分析,宝玉出场后,作者透过黛玉的眼描写了宝玉的两次穿着和两次肖像,学生结合注释中提供的帮助很容易分析出——第一次出场,黛玉见到的宝玉是“一位年轻的公子”,穿戴华贵,外貌俊美,与她的猜度完全不同,竟然有眼熟之感;第二次出场后,黛玉看到宝玉“换了冠带”,但愈发显得英俊多情。
学生觉得这倒很符合他们心目中所想的曹雪芹所塑造的宝玉形象,然而文章却突然一转,说“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于是介绍了“批宝玉极恰”的《西江月》二词,以此来说明宝玉的“底细”。那么这两首词呈现出宝玉的形象怎样的呢?词的字面义非常好理解,就是把宝玉批得体无完肤、一钱不值。学生愈加疑惑了。
学生心中的疑惑如何解决?
其实,赏析词作的时候,编者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支点可以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这个支点就是课本第149页注释⑤中提供的帮助——“这两首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揭示了贾宝玉的性格”。根据这句话的提示,我引导学生分析词作不仅要关注其表面义,更要思考其隐含的意思,即在表面讽刺的同时到底赞扬他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发现,词作之所以把宝玉批得体无完肤,是说话的角度问题,它是站在世俗的角度说话的。也就是说这两首词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要表达的是贾宝玉不愿受封建正统思想束缚,怕读圣贤文章,不去追求功名利禄,尽管受到“世人诽谤”,甚至是受到自己的母亲王夫人和姑母贾敏的不理解,却依然我行我素。这样的人当然无法见容于社会,所以在第二首词中作者对宝玉的未来作了预言和暗示:在富贵环境中长大的宝玉,可以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自囿于感情世界中。但人终究无法脱离社会现实,宝玉把美好的青春时光耗费在大观园里,一旦家破人亡,他是无力挽回家族破败的命运的,这也注定他自身悲剧的命运。
因此,借助这个“支点”,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笔下的宝玉乃是俊美多情、厌弃功名、蔑视世俗、独立不羁的贵族公子。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学生对后文出现的宝玉摔玉情节就比较好理解了。学生讨论后,扣住文本,发现宝玉摔玉的直接原因就在于——“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可见,摔玉情节从褒扬的角度,恰恰表现出的是宝玉对女子的一种尊重,有一种要求平等的追求。还有的学生抓住贾母称“通灵宝玉”为“命根子”而宝玉称其为“劳什子(使人讨厌的东西)”的称呼进行分析,认为被封建家长视为命根子的东西宝玉却视为劳什子,也能体现宝玉叛逆的一面,很有道理。
经过以上分析,就可以用一句话总结《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宝玉的形象特征,即:贾宝玉是一个俊美多情、厌弃功名、蔑视世俗、独立不羁、要求平等的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
因此,通过课堂中与学生一起分析宝玉形象,我发现引导或帮助学生找到一个支点,围绕这个支点串起其它内容,对学生理解课文的难点有非常大的帮助。这种支点可以由编者提供,更多的时候,教师应该有这种自觉性,在设计教学时就想好一个攻破难点的支点,让学生更轻松、更好地理解难点,让课堂更为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