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相应也(《说文》)。《中庸》上说:“喜怒哀乐者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和,乃和平、和解、和睦、和谐、和乐、和美、和合、和祥之谓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最高境界。李大钊说:东方文明“为与自然和解,与同类和解之文明”。和的核心为和谐,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君子无争”。《淮南子》中说:“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太极图”是两个对立面协调吻合,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引申发“太极和谐原理”,即在一个统一体之中,凡是有利于对方的,便有利于整体的和谐统一,也就是必然反过来有利于自身,反之亦然。这种“和谐”意识,对家庭、群体、民族、国家,乃至个体间都广泛适应。处事心平气和,和则生财,家和万事兴,国和千业旺。
作为多民族的大家庭,唯有高举民族团结之大旗,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努力构建以“和”核心的校园文化,做到人际和睦,遇事和祥,相互和乐、和美、和合,各民族师生团结友爱,才能确保学校稳定和发展;才能真正关爱每个学生,关注弱势群体(贫困生),不让他们因贫困而辍学;才能让各民族师生和睦共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才能做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最终实现人与人(领导、教师、学生)、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和谐,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协调、健康、稳步发展,实现试验区民族教育事业的历史性跨越。
雅,正也(《说文》)。《论语·雍也》上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荀子·荣辱》上说:“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可见,雅是中国儒家文化中君子儒士的毕生追求和行为标准。作为民中人,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有君子之雅气。雅,《诗经》六艺之一,分大、小雅。宋朝郑樵(《通志》总序)上说:“朝廷之音曰雅”。学校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与时俱进,奋发有为。学校是师生学习生活的一方净土,高雅之地,人文与环境都应尚“雅”。
雅是一种平淡,宽朗的心境,是外在形式美与内在精神美的高度统一。要求师生:心胸有雅量,生活有雅兴、雅意,会聚需要雅集,开口有雅音、雅言,居有雅士风范,处则行雅道,为人要儒雅,终能做雅儒。以幽雅的环境培育优雅的人士——环境育人。教育以“雅”育“雅”,就是儒雅的教师在和谐的环境中与学生平等对话,共享知识,共悟人生,知书达礼。做文雅之教师,育文雅之学生,让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等道德层面上,陶冶情操,养成“雅”的习惯,形成“雅”的文化。最终让学校成为“小学校、大雅堂”。
博,大通也(《说文》)。《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荀子·劝学》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以“博”为训,警醒师生:做人,心胸要广博;学习,要博览群书,才能学识渊博;教学要放开眼光,博采众长,方法多样,专业要博识、博闻;研究要博引、博考;事业要博名薄利;人生要有博大精深的境界追求。对待他人要博爱,“风雨博施”(《荀子·天论》)。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师要博导,学生要博学。教学不能仅是文史理工之智,还应有德体美劳之行。教学相长,以达“知明而行无过”。《荀子·天论》所谓:“水大不积,则晖润不博”。
序,东西墙也(《说文》)。序,古代学校的别名,“殷曰庠,周曰序”(《汉书·儒林外传》)。《孟子见粱惠王》曰:“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序”为训,喻全社会都应关心教育,学校要办好教育,不仅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播,更应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德育为先。序,次第,次序,秩序也。即规律。《左传·文公十八年》曰:“以揆百事,莫不时序”。(揆:管理掌管)。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应遵循教育规律,忙而有序,井井有条,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离骚》云:“春与秋其代序”。《史记·周本纪》云:“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万物皆有自身发展规律,教育等亦不例外。教育者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还应根据不同个体,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事与时合,适时而教,恰合时宜。《荀子·君子》云:“长幼有序”。喻师生之间相处要恰当。要尊师爱生。年轻教师要向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学习、求救,老教师应给年轻教师以关心、支持、帮助其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