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飞行器设计与制造共性基础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召开_棋牌完整版游戏官方网站 |中国棋牌完整版游戏官方网站 - 线上棋牌平台官方版 
hk星空体育

未来飞行器设计与制造共性基础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召开

中国棋牌完整版游戏官方网站

“2011计划”将推动高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未来飞行器设计与制造共性基础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召开引发学校深入思考

作为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里重要的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未来飞行器设计与制造共性基础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4月20日在西安召开。会议梳理了中心成立以来的建设情况,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初步的改进思路。如何继续建设好中心,积极申报国家“2011计划”,并不断深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在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做出贡献?这成了与会代表热烈探讨的焦点话题。

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或代表出席,教育部科技司高新处处长邰忠智应邀到会并发言。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小筑、副校长袁建平、副校长魏炳波、校长助理兼发展计划处处长张骏,以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心时任理事长姜澄宇教授主持。

该中心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精神,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瞄准航空航天领域现有国家重大专项(型号)和未来10-20年国家急需发展的主流飞行器的重大需求,开展8项核心关键问题的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由西北工业大学牵头,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及相关下属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及相关下属单位、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及相关下属单位等共同组建,于2012年7月10日在西安揭牌成立。

学校党委书记陈小筑首先代表学校致辞。她首先回顾了学校自中心组建以来开展的扎实工作,并就各理事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努力表示衷心感谢。今年4月11日,教育部公布了“2011计划”的首批入选名单,并进行为期10天的公示。但西工大牵头的中心未能最终进入该名单。“接下来,我们要认真总结中心存在的不足,积极思考中心后面要开展的工作内容。”陈小筑说。

随后,中心副理事长兼主任袁建平概要汇报了中心组织建设情况。他从方向选取和总体实施思路、培育组建及运行、开展的机制体制改革、主要支持和资源整合等方面,阐述了中心近来的做法和探索。

中心常务副主任宋笔锋汇报了中心申报国家“2011计划”情况及进一步的工作思路。

经过理事会审议,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如下决议:西工大校长汪劲松教授出任中心理事长,姜澄宇不再担任理事长;决定增加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为副理事长单位,并增选范召林为副理事长;同意成立中心学术委员会,具体人选将与各理事单位商议后确定。

当天下午,理事会还组织召开了学术研讨会,邀请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和代表对中心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2011计划:公众存在误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2011计划更应该姓“教”(教育)而不是姓“科”(科研),以前我们更多地将其认定为科研项目申报,这可能是我们在理解上存在偏差——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一坚在发言中说。

“2011计划”,全称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第三个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性计划。它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核心任务。

首批公示的“2011”计划名单分为前沿、文化、行业和区域四大类,包括量子物理、化学化工、航空航天以及司法文明、海洋权益等14个重点领域。公示名单中位列第一的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就是由北大、清华、中科院物理所三个国内顶尖的研究单位联手组成,聚集了20多位院士,数百名科技精英,被业内誉为“金三角”。同时,2011计划不论“出身”,只看实力与水平,打破了地方高校很难申请国家重大项目的局面。区域类的4个重点方向分别由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和河南农业大学四个地方高校牵头,其中后三所既不是985也不是211学校。

近来,引发各地教育界震动的是:14个首批入选项目名单中,高等教育发达的上海、陕西地区高校榜上无名,湖北仅武汉大学进入,安徽仅中科大进入。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华中科大、西安交大、西工大等一批著名高校,精心准备了十多个“协同创新项目”,在专家评审过程中,都未能获得最终认证。

国内一批重点高校集体“落榜”,是否意味着这些高校科研实力、学科质量下滑?是否意味着学校将缺少国家在协同创新方面的财政支持?上述观点,其实都是对“2011计划”的误读。

教育部明确,与“211”、“985”不同的是,这次国家重点扶持的不再是某一所大学,申报必须“组团参赛”,实现“1+1>2”的效应。“2011计划”主要调研起草人之一、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它通过瞄准更深层次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来设计,不仅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情,它涉及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找到深度契合点,转化成生产力。这也是世界发展的潮流。”

同时,“2011计划”也不是钱的代名词。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在解读这项新计划时多次说,在过去的“211”和“985”建设中,中央和地方都投入了大量资金对相关高校重点扶持,但“2011计划”不再是以给钱为主,因为各地高校申报的协同创新中心本身已经有大量科研项目,有充裕的科研经费来源,还有着很强的吸金能力。据统计,全国培育的167个协同创新中心,已经吸纳了超过200亿元的社会资金。

在本次中心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教育部科技司高新处处长邰忠智表示,“2011计划”专项资金将主要用于突破现有体制机制不能解决的问题上,如高水平团队建设、协同创新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运行费用等。

协同创新中心:本质还是要服务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未来,“2011计划”很可能和“211工程”大学、“985工程”大学一样,成为高校新的风向标。

邰忠智认为,2011计划的实施,根本上还是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希望通过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要在高校建立强大的研发实体,支持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希望协同创新中心要成为汇聚高端人才的基地,并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希望协同创新中心建成内部的访问学者制度,有利于学校和企业间的人才流动;希望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学校改革发展的“试验田”,在人事制度、评价体系、激励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

邰忠智建议,学校要充分重视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发展情况,要推动中心与学校各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改革要有魄力,要敢于突破现有的条条框框;要建立专门的运行推进机制,不断推动中心与各理事单位、中心与校内各部门的协调;要充分发挥学校领导的人格魅力和大智慧,完成中心的各项建设任务。

如何发挥中心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方面的积极作用?来自不同方面的代表也有不同的思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一坚表示,中心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科研项目实施为抓手,着力培养领军人物。特别是在学科建设上,既有特色又有重点。

清华大学航空学院党委书记李俊峰建议,中心要着眼于未来人才培养,要将当前的科研创新项目,渗透到学校的教学科研环节当中。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院长郭博智提出,企业如何将资源与学校共享,如何在项目实施中与学校人才培养结合,企业自有人才如何提升技能,希望中心能深入探索。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这样说:“‘2011计划’是个干事的计划,而不是一个分钱的计划,更不是一个划分高校层次的计划。”

袁部长所说的“干事”寓意深刻。它显然不是指某所高校、某个研究所的科研攻关,而是指针对某个国际上最前沿的科技领域,由多所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利用各种资源,形成合力,培育成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2011计划”机制下,创新的源动力在于合作,最终全面提升学校高等教育质量,与此同时实现国家科学技术的重大创新。

着眼未来,“2011计划”并非只评选一次,第二轮评选也将在年内展开。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完善项目申请,力争在第二轮入围。为此,我校也正在积极充实材料,希望在第二轮“2011计划”中入选。

和“211工程”、“985工程”相比,“2011计划”的一个重大改变是取消了终身制。据了解,对入选的协同创新中心,每4年为一个评估周期,将对其人才培养、资源整合、科技成果转化、对行业产业的支撑作用以及国际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如果目标完成且国家有进一步的需求,才能进入下一个周期。

可以预见,“2011计划”推动中国高校教学科研制度的改革,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重而道远。

(编辑:陈仲昌)

中国棋牌完整版游戏官方网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