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飞虹,我校高三(2)班学生。高二时,参加全国物理、数学、化学、生物联赛江苏赛区的比赛,获得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2012年,再次参加数学、物理、化学联赛,全部获得一等奖;因数学、物理在全省排名靠前,获泰州市唯一“双保送”资格。2012年年底,杨飞虹同学参加清华大学保送生考试,被清华大学预录取;参加泰州市期末联考,总分列泰州市第一。该生年龄虽小(1996年出生),但在老师、同学眼里,他爱思考,肯钻研,自学能力强,是名副其实的“奥赛王”,也是全面发展的资优生,先后被评为泰兴市、泰州市三好学生。近日,本报记者就奥赛经验及体会,跟他做了交流。现刊文如下,以飨读者。
记者:祝贺你顺利通过了清华大学的保送生考试!你先后七次参加奥赛,获得“五个”一等奖,真让人羡慕。目前一些学弟、学妹有这样的疑惑,就是在奥赛模式“有变”的背景下,他们是否还有必要参加奥赛的学习或培训?
杨飞虹: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主要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学情来定。之于我,坚持走完了竞赛这条路。有人说我幸运地搭上“保送生”的末班车,否则将一无所获。然而,即便没有这份“大蛋糕”,我相信还有其他“小蛋糕”在等着我。参加竞赛学习,实则是做“思维体操”,参不参加培训,思维品质一定是两个境界。现实一点,竞赛获奖可以为自主招生增加筹码,如能参加全国决赛仍有“保送”机会。而且,奥赛和自主招生、线上棋牌平台网址 尽管不同,但有相似,有关联。既然你要参加自主招生,或者要挑战线上棋牌平台网址 中的难题,提前介入何乐而不为?
因此,对那些接触奥赛后发现有感觉的同学,我建议不妨稍微放开,做一些尝试。竞赛是一把双刃剑,多少有“赌”的性质,必须做好或成或败的两手准备,将可能失败的影响减至最小。对大多数同学,我不建议他们花太多的时间,这样会得不偿失。
记者:现在高中同学“压力山大”,高一时要九门学科齐头并进,高二时要参加学业水平测试,如果想参加奥赛学习或培训,选择什么时机“介入”为好?
杨飞虹:当你确定走这条路后,建议从高一下学期起就“上路”。有人说提前接触难题容易引发自卑心理或厌学情绪。我觉得,既然我们下定了决心,小挫折不会影响我们的决定。提前一年尝试有两个好处。一是当你知道自己有高二、高三两次机会时,心态一定比“孤注一掷”的同学好得多,在压力较小的情况下,更容易发挥出最佳水平。二是将整个流程提前过一遍,可以减少盲动,增强熟悉性。你知道,知识点还在于多接触,眼熟手也熟,理解就加深了。
记者:在学习过程中,怎样平衡大课堂学习与自学的关系?
杨飞虹:对重点知识还不太清楚的同学,老师的课是重要的、必要的;但是,依赖老师讲授而疏于独立思考,一定不会成功。在我看来,竞赛学习的重点在于自学。老师的讲解面向大多数人,对知识的选择及其深度、难度主要按是否重要而定,很难按个人掌握的程度而定。与其流连于多次反复的所谓“重点”,倒不如去揣摩一些没有完全掌握的“非重点”。“非重点”在考试中时常出现,而且往往是考试时区分度最大的地方。“心之官则思”,唯有独立思考、深刻体验、反复总结,才能攀越由难题垒起的座座“高山”。如果被动接受,只会让人产生思考的惰性,最终“山还是那座山”。自学时速度可能有点慢,但积跬步可致千里,节奏“慢”下来,思维才会“快”起来,脑子是越用越活的。
记者:自学考验了人的态度和耐力,同时也一定有方法可循,不掌握基本的方法,就很难达到所期望的效果。
杨飞虹:是的。有志于斯却“止”志于斯,肯定是白费时间,应该努力掌握一些方法。举个例子,参考书有好多本,怎么消化?我是这样做的:看书时,先翻看一下目录;如果发现哪块知识从没接触过或者十分生疏,就以翻看小说的速度把这部分内容过一遍,遇到一些基础的问题,“就地解决”;若是遇到重点、难点内容,就仔细琢磨、研究,直到弄懂、弄通为止。通读一本书,大致把握知识框架,有利于形成整体意识,进而简明快捷地切入核心问题。
记者:像读小说一样去读竞赛类的书,这个方法有意思。但据我所知,像数理类的课程,主要还在于做题,不是吗?
杨飞虹:基本正确。我的体会是,做题大于看题,思题大于做题。一些同学看竞赛书,看完题目立即看答案,最后还是一头雾水。我看,倒不如动笔做几套真题、模拟题管用。办法是,先把书上的知识、概念翻一遍,然后开始做试卷;做题时如遇到相关知识点,对之前的浏览进行回忆,再翻书加深印象。这样来回几次,对知识的理解也会一次比一次透彻。对于竞赛书,有时不妨把例题当习题做,做好后,再返回看基础知识,效果也不错。
有些同学搞题海战术,个人以为并不可取。竞赛题注重的是思维能力,从少量的题目中收获一些体会,远远比做一大堆试卷实惠。做题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形式”,命题人总是从几个考点出发,综合构造出这个“形式”。做题便是从“形式”中将“本质”解析出来,将每一道题的“本质”挖掘出来,这才是真正的进步。
记者:在做题中勤于思考,在思考中寻找本质,这是一种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吧?
杨飞虹:这个过程很美妙。当遇到一条题目时,先尝试对它的本质有个“初认识”,然后联想有哪条题目与之相近,最终获得解题的方法。“方法”可以积累也可以多次强化应。对于在同类或相似题目中发现的不同方法,要善于总结,找出产生这种“不同”的起因和逻辑线。
拿数学来说,要认识题目的本质,数形结合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代数的逻辑性严密,因此解题过程尽量多用纯代数法而少用数形结合法。几何的直观性强,更便于在思考时认识命题的灵感来源。有同学在做解析几何时竟然不画图,我想,即使这样能将题目解出,今后对这个题目仍是没有多少印象。凡是能画出图形的题目,解答时应该首先画出图,无论对解题是否有帮助。还有,要学会将已经理解的几何本质转化成代数语言表达出来,必要时甚至可以用一些几何结论。竞赛毕竟不同于线上棋牌平台网址 ,允许思维的灵活性、方法的多样性。
记者:这些体会很深刻,也切合学习的心理实际,我相信,肯定有不少“知音同好”认同你的观点。
杨飞虹:也不一定,我起先讲了一个词:因人而异。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方法,什么方法最有效只有自己清楚。我认为必须亲身体验,体验之树常青,方法总是灰色的。我还要提醒学弟、学妹,要尽量减少粗心。竞赛比线上棋牌平台网址 更需要细心,如果有了思路却由于粗心而失分,那就十分可惜。记得一次大考,我感觉思路正确,还有点沾沾自喜,后来一看,结果与提供的答案大不同。原来是第一步算错了,当然一分也得不到。每做完一条就立即复查,不要指望全部做完后再复查,即使来不及做完,也要对自己填出的每一个答案负责。复查力求简便灵活,最好选择另一种方法。比如,可以充分运用从其他题目中总结出的结论,或是直接使用数形结合方法。这些是我在经历了多次粗心后的心得,当然,仍然是属于“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