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81年,重庆交通大学教师就参与国家交通建设大讨论,成立了交通经济管理教研室,对交通经济问题展开研究。1993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面向综合交通的经济专著《运输经济学》(乔乐中主编)。长期的积累,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综合交通经济、交通美学、社会保障学术研究群体,2000年正式成立西部交通经济社会研究中心。
目前,中心有教授11人(博士3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4人)、讲师11人(博士生3人)。交通经济专家、重庆市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黄承锋教授担任中心主任。
中心的发展与西部同行,与我国交通发展通行,经过20余年的努力,现已经成为我国西部地区交通经济理论研究、交通景观美学研究中心之一。
中心下设4个研究所:交通经济研究所、交通美学研究所、社会保障研究所、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研究所。
中心定位:立足重庆,面向西部,服务社会,服务交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根本,以科学研究为中心,以科研项目为支撑,把握学术前沿,发挥基地特色,把西部交通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建成国内先进,具有重要影响的重点研究基地。
一、历史沿革
申报机构的发展与西部同行、与我国交通发展通行,她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81年~1989年,参与国家交通建设大讨论,成立交通经济管理教研室(管理系)。
第二阶段:1989年~1993年,开始综合运输经济领域的研究,标志成果──我国第一本面向综合交通的经济专著《运输经济学》(乔乐中主编)。
第三阶段:1994年~2001年,形成老中青结合的综合交通经济研究学术群体,2000年成立西部交通经济研究中心。研究领域相对稳定、集中在研究中心的几个主要领域的学术群体包括有教授8人(博士3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4人)、讲师11人(博士生3人)。
第四阶段:1999年~,研究领域拓展阶段,开展交通美学、交通与社会发展领域的研究,2003年成立西部交通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独立中心)。经过20余年的努力,现已经成为我国西部地区交通经济理论研究、交通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之一。
二、研究工作基础
随着本研究机构的充实提高和发展壮大,在专业设置、科学研究、学科和学位点的建设,包括研究队伍、研究项目、经费、研究条件等基础,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些都为科学研究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和软件基础。
近年来,共完成和在研科研项目73项(不含校内项目),其中,省部级科研项目32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项,公开发表论文130篇,主编和参编教材10本,出版专著(16部,科研经费522万元。在教学、行政、学生管理等方面,已建立和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正迈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各层次人员配备齐全,富有朝气的教学科研队伍。
在交通经济理论、公共交通政策、交通基础设施景观、城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特色。
目前,中心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0项、横向项目19项。
三、计划设想
研究方向:结合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展开研究。①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②交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③交通与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④桥梁美学、山区道路美学研究;⑤西部农村城市化道路研究,农村社会保障研究。进一步形成优势和研究的特色。
成果方面:力争在2005——2010年期间完成或在研国家级课题3-5项、省部级课题15项、横向课题35项、出版专著10部,教材12部,译著2部;在国家一级期刊发表论文10-15篇,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篇以上;出版专著15部以上。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0项以上。
基地建设方面:通过基地申报和实际运作形成以项目为龙头,有项目就进、无项目就出的动态用人机制;形成奖罚分明,激励约束健全的运行机制;形成面向市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开放性机制,形成硬件合理、软件先进的管理体系。一是建立和形成一支以项目负责人为主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学位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相对稳定的科研队伍。二是鼓励申报高层次课题、争取横向资助经费,扩大对外交流。三是以办研修班、短训班、转化科研成果、培养教学人才。为重庆市经济建设、西部乃至全国交通发展服务。四是争取硕士点的增加和博士授权点零的突破。
总之,力争经过三至五年的努力,把本中心建设成为重庆市的一流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