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依托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主要为环境类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平台;研究成果为控制工业企业所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及资源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撑,为制定大气环境保护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本实验室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5人、博士6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长期开展如下4个方向的研究。
其中“大气环境模拟与评价”方向在国内外率先开展将多种新型数学方法应用于大气颗粒污染物的源解析、大气环境模拟等方面的研究,其中有关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系列研究成果为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大气环境监测与大气化学”方向主要开展大气环境监测的新方法与新技术及大气化学过程的研究,并首次对四川盆地雾霾天气的有机污染特征及其迁移转化机理进行研究。
“燃煤烟气净化”方向针对燃煤锅炉烟气等污染问题,开展了烟气脱硫、脱硝、脱汞及其一体化等方面的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省科技厅等资助。
“挥发性有机物处理及防治”方向主要针对皮革、化工等行业产生的危害人身健康的高浓度挥发性有机污染物,采用环境催化与变压吸附技术对其进行治理及资源化等方面的研究。
实验室拥有X射线荧光分析仪、气质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仪器,可用于大气降水、雾、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物、无机元素、阴阳离子等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拥有的原子荧光分析仪、TOC-TN分析仪等可用于烟气脱硫脱氮脱汞研究;还自制了用于挥发性有机物净化及资源化研究的设备与装置。
2006年以来实验室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四川省科技支撑项目等纵向及各类横向项目40余项,总经费300余万元;目前有15项在研。
实验室科研人员近5年在《大气研究》、《中国科学》、《环境科学》等国内外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120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40余篇;申请各类专利8项、出版专著5部。
本实验室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做了积极贡献,近4年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3名,培养研究生43名,本科生152名,另外与四川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3人。其中2007届研究生汪嘉杨获全国三好学生。研究生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8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26篇,并部分研究成果在影响因子高达3.0的期刊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