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渗透形成的、与人类及生物生存息息相关的前沿学科,其知识体系涉及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在21世纪的科技、社会、自然和经济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四川地形地貌多样,高原、山地和丘陵占全省面积的97%。在大地构造上,四川省位于杨子陆块、秦岭造山带和松潘甘孜造山带的结合部,地质构造复杂。在地貌上,四川地跨中国三级阶梯地势的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五种基本地貌都有大面积分布,类型多样。全省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梯状下降,西部的属于世界屋脊之青藏高原东部的深切割高山、极高山地与高原,占据的幅员过半,最高峰贡嘎山海拔7556m,而东部的四川盆地之长江河谷低于海拔250m,地势差异悬殊。
四川除约占全省幅员3%的西北部沼泽区,属黄河网状水系外,97%属长江水系。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省的南缘,川西山地的干支流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与岷江属横断山系平行岭谷的羽状水系,东部盆地的干支流嘉陵江属向心的树枝状水系,水系结构复杂,东西差异明显。
四川处于北半球亚热带气候区。受青藏高原东缘特殊地理位置和地势强烈反差的影响,垂直地带性分异明显,地跨温带和高山寒带。在亚热带基带之上,叠置了山地温带和高山寒带,形成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的水热条件良好、地域差异显著的繁复气候类型。复杂的地质构造、青藏高原与亚洲东部平原过渡带的多样地貌、繁复的水系结构与气候类型,为四川生物资源的富集,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四川的主要植被类型分为三大类: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包括川东盆地的偏湿性常绿阔叶林与川西南山地的偏干性常绿阔叶林;温带与寒温带针叶林,包括川西高山峡谷区的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与川西高原区的针叶林;亚寒带川西北高原灌丛草甸。植物区系的基本特点是:种类丰富,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科、属多;特有种、属和单种、少种的科、属多;起源古老,孑遗植物多;裸子植物种类多。四川是中国甚至全球的植物区系和自然植被类型最为繁盛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最丰富和最繁茂的高山植物区系发育区。据不完全统计:四川有维管束植物232科1621属9252种,约占全国高等植物种类的三分之一。其中裸子植物9科27属88种,居全国第一;被子植物182科1474属8453种,蕨类41科120属708种,居全国第二;为四川所特有的植物有460余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Ⅰ级保护约14种,Ⅱ级保护30种。全省查明的陆生脊椎动物有959种,包括兽类213种、鸟类607种、爬行类63种与两栖类76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142种,包括Ⅰ级保护30种,Ⅱ级保护112种,另外还有76种列为四川省重点保护。在四川的野生兽类物种中,既有象白唇鹿、牛羚等稀濒物种的大种群,更多的是大熊猫、雉类等稀濒物种的区域性高度聚集,这已引起国际上的注目。四川山地的生物多样性是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区域,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选定的优先保护的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中,涉及四川的有2个:岷山―横断山北段,湘、黔、川、鄂边境山地。四川省也是保护国际(CI)认定的“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和世界自然基金(WWF)选定的“全球200”生态区域之一。
综上所述,四川省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众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迫切要求加强对四川生物资源、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省级重点实验室在省内起着学术带头作用,同时培养大量本地人才,拉动该学科的发展。绵阳师范学院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在主任苏智先教授的带领下,在环境工程、生殖生态学、数字化与环境信息技术等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已完成或正在承担多项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本实验室已经具备筹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的基本条件,期望能在环境工程、生殖生态学、种质资源保护、数字化与环境信息技术等方向做更多的工作,带动省内生态学和环境技术研究领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