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是陕西省教育厅批准建设的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由安康学院承建。
该中心的前身是成立于2003年的安康地域文化研究室,经过6年的建设,已在陕南方言、民俗、民间文艺、地方文史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累计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论著10余部,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项目1项),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中心现有研究人员28人,其中正高职称10人,副高职称10人。中心以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为主题,以促进区域社会发展为主旨,展现陕南民间文化的绚丽多姿,搭建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平台,为区域社会发展、文化繁荣、经济建设出力献策。
中心研究的基本方法为实地调查、资料搜寻、跨文化逻辑比较、文化类型学、文化资源整合与产业开发研究等,研究途径为独立研究与横向协作研究相结合,广泛吸纳本区文化部门及个人参与合作研究,并与相邻区域文化研究机构及研究者对话交流,以充实、发展、印证陕南区域文化研究,同时与陕北文化研究者开展合作研究,以剖析、对比伸展于关中帝都文化的两翼——一南一北区域文化的各自文化属性,进而探讨文化产业化的路径、方向。
依据中心现有基础,整合研究队伍为三个学术研究方向:
a、方言与民俗 负责人:周 政
通过田野调查、民间生活资料的收集,探究语言接触文化现象及山民的价值观和精神构建,揭示陕南民俗风情的文化归属。风情民俗主要围绕陕南饮食、丧葬礼仪、民间山水禁忌、节日仪式、民间信仰、乡规乡约、风物、山地生活方式、住宅起居、物质器皿等,展示陕南山地生活、生产的一般样态,揭示其独特的民俗风情,以服务于当地社会的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
b、民间文艺负责人:梁卫华
陕南具有丰富的民间文艺样态:多个民族的融合、湖广移民的迁徙、秦头楚尾、巴蜀交汇的历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陕南民间文艺形式。围绕国务院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目:汉调二黄、紫阳民歌、汉调桄桄、商洛花鼓、镇巴民歌、洋县社火等六个民间文艺活动形式及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建议名单:旬阳民歌、洋县佛教音乐、八岔戏、弦子戏、花鼓、端公戏、春倌说春、静板书、渔鼓、架花焰火、悬台社火、安康龙舟等21项民间文化活动形态为基本范围,以陕南民歌、汉调二黄及民间故事为重心,展开研究,展示陕南民间文艺活动的多样性与浓郁的抒情性,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及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服务陕南城市、乡村文化建设,转化文化资源为旅游产业资源,丰富陕南山水旅游业的文化蕴涵。
c、旅游文化负责人:赵临龙
地形的多样及丰富的水资源孕育出南湖、香溪洞、瀛湖、千家坪、南宫山、紫柏山、溶洞、峡谷等奇丽秀美的山光水色,中国东西南北旅游大枢纽和自然生态旅游区的安康旅游经济发展定位,为山水旅游文化研究提供了天然机遇,也构筑了展示平台。该方向研究重点以陕南山水、独特的茶文化、风物、休闲旅游为研究重心,揭示陕南自然山水的独特人文与美学价值,挖掘、整合旅游文化资源,形成陕南旅游文化的独特品牌,直接服务于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中心办有内部交流期刊《安康文化》,并在《安康学院学报》开辟专栏,发布研究成果,每年整理出版安康年度《文存》。
欢迎有识之士、文化学者参与陕南民间文化的研究、交流。
联系电话(传真):0915-3261190;
信箱:snmjwh@aktc.net.cn
地址:陕西省安康市育才路92号安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