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彝族文化研究中心与傈僳族文化研究中心是保山学院成立较早的两个民族文化研究机构。升本后,为充分整合和优化研究资源,集中科研力量,提升研究实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学院内涵升本的要求和服务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2011年11月31日,经中共保山学院委员会研究,决定合并两个民族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保山学院民族研究所,并加挂“云南省社科院保山分院民族文化研究所”的牌子。
性质特征:研究所隶属于保山学院,是学院的一个学术研究机构,受学院监督和指导工作。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以民族理论和民族现实问题研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力推进民族学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为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强省、保山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提供理论指导、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保山学院科研工作的繁荣发展。
宗旨目的:推动民族研究工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搭建交流平台,共享研究成果;提升服务水平,促进学科建设;推动科研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目标任务:把研究所打造成滇西重要的民族研究基地,提升学院知名度;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基本搭建起平台,做好基础工作,确定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是完成相关民族资料的收集,形成资料库;四年以后实现小发展,形成一定的规模,科研成果较为丰富;六年以后实现大发展,科研成果相当丰富,在地州高校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方向重点:以滇西民族、云南跨境民族、东南亚南亚和保山少数民族为主要研究方向;以澜沧江流域彝族、怒江流域傈僳族、布朗族、傣族和回族等为主要研究重点,设立田野调查点,搜集民族相关文献资料和服饰、生产生活等实物资料,建设民族文化资料库,以及开展有关民族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