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常常以画家的笔法为文,苏东坡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同时,佛教世界观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显著。他以禅入诗、文,以山林胜景为客观描写对象,表现出其孤寂爱静的性格特点,在禅与诗文的结合中,营造出了独特的艺术意境,充分体现了冲淡空灵的风格。
天宝三年腊月末,王维居住在辋川别业颇有孤独之感,便写了一封信给裴迪,约请他明年春天来这里与他同游。这封信就是《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帷,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此虽是一篇散文,但文以图现,意寓画中,充满着诗情画意;文以禅显,充分体现了隐逸文化与禅宗精神,高度融合了审美体验与禅学理念,使王维由城市的喧嚣走向山野的宁静,将自然美、人性美和精神美提升到“人格”的层面。
1.用绘画的技法透视山水
作家欲表现山水,首先须对山水景物作心灵观照和细微的体悟,不同的审美观决定着他们对自然物象的取舍与定位。王维以画意观照辋川山水,将其自然景物一山、水、树、草等,巧妙而自然地加以排列组合,构成相互关联、相互映衬的两幅立体画面,从而使《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所表达的意境具有鲜明的艺术感染力。
1.1构图美
文学作品中的“构图”大体上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景物的取舍和布局。文中“构图美”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讲究绘画的结构美。作者选择了辋川风景中两幅典型的图画,一幅是辋川冬山图,一幅是辋川春山图。两幅图画的构建体现了王维对自然具有敏锐的感悟力,以及取景布局的匠心构思。现以辋川冬山图为例,分析他的这种艺术构思匠心之处。作者首先从全局着眼,从大处落墨,以“清月映郭”为这幅巨画摹下广阔的背景,把辋川的总体布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接着按照由远及近、由山而水的层次,把所见之景—层层地铺开去,同时也把辋川的自然美景一层层地揭示在欣赏者的面前。粗线条勾勒完毕,作者就开始细致的描画工作,“水”,在月光中沦涟;“月”,在水中涤荡。远山忽明忽暗。再在自然图景中点染几声犬吠、夜舂、寺钟之声,使整幅静态的画面动态化了,且着上作者的情感的色彩。王维的这种构图的手法把“故山殊可过”这一事件具体化、形象化了。
第二,讲究虚实相生之美。虚实相生不但是绘画的技法,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法。清人笪重光《画荃》说:“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可见虚实相生是艺术追求最高的境界。“艺术通过逼真的形象表现出内在的精神,即用可以描写的东西表达出不可以描写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化景物为情思”。
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一文里,作者所描绘的辋川冬景图、辋川春景图,就是采用了虚实相生的笔法。其中辋川冬景图为眼前所见之景,为“实景”,辋川春景图为想象之景,为“虚景”。一实一虚,形成对比,亦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完整的辋川风景图。同一幅图里,则体现了“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艺术原则。在第一幅画里,透过“实”的画面,我们看到了辋川月下寒夜的幽寂、清寥的意境美;在第二幅画里,我们则看到了“虚”景之中充溢着跃动生机。两幅画图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闲居生活中那种闲逸萧散的情趣无不涤荡于其中,真正做到了景与情的水乳交融。
1.2色彩美
作为画家的王维自然对色彩具有敏锐的感悟力,善于运用自己精心调配的色彩来表现自然之美,生动地体现了“以我观物,故万物皆着我之色彩”这—表现手法。
在“辋川冬景图”中,作者以冷色调——浅黑色为主色调,以月亮的浅黄色为配色,通过光线明暗的变化,使整个画面极富层次感:山上满眼凄凄,清月织成一个朦胧的网,网住了灞水,网住了城郭。水也凄清,郭也缥缈,村户万籁俱寂,主人虚坐默想,僮仆一旁打盹。在明灭的灯火和沉睡的山林里,只有虚淡的弯月伴着独坐的人回想着往事。在“辋川春山图”中,作者则敏锐地捕捉到了想象中的春山是新雨洗刷过的,舍其多而杂的颜色,只以绿色为主色调,选取了“春山可望”,足见山色的一片新绿;以白色为配色,“轻鲦出水”、“白鸥矫翼”,足见水中的一派生机。只用“绿”、“白”两种色彩简单一点染,整个春山就象一幅明快的版画呈现于欣赏者的面前,给入耳目一新之感。
作者笔下两幅图突出的是光线与色调的明暗对比,通过对比表现了辋川山水的和谐之美。
2.以“深趣”融贮禅趣
由于受到母亲的影响,王维从小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有着深厚缘分。《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的禅趣主要表现为王维所极力营造的一种得意忘言的“深趣”,其意象空灵,境界清幽,呈现出—种闲澹冷寂的氛围。
2.1禅趣理念以空寂的世界为依托
第一,“深趣”借助客观空寂的世界显现出来。“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境界是何等的空寂;“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境界是何等的沉寂;“寒山远火,明灭林外”,境界是何等的幽静。这里完全没有一点世俗尘埃,只是“本来无一物”的禅境。而寒犬的吠声,使深巷更显空旷幽远;舂米的声音让村庄更为杏渺深邃;钟声敲响在寺庙里,使得寺庙如此寂寥淡泊!犬吠声,舂米声,古钟声,交错着,断而续,续而断,笼罩了整个辋川地区,如梦一般缥缈着……这是一个极其幽静的世界,客观世界是夜静山空,主观世界是空寂清闲,处此之中,身世两忘,万念俱寂。
第二,“深趣”表现为主观营造的“寒山”境界。王维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里营造了一个让人身临其境的“寒山境界”,闲适之情溢满纸间。联系他的诗歌《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可知“寒山”是经过诗人主观过滤了,染上了其主观的色彩。透过“寒山”,我们仿佛看见了“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的陶渊明。只有淡泊的情怀、高蹈出尘的节操的人才能领悟辋川的“山语”,写出这样有“深趣”的“寒山”。
2.2禅趣理念与审美体验相融合
诗人王维笃信佛教,他独特的视角,对大自然既做一种深层禅意的观照,也作深厚的审美观照。因此,他的禅趣理念与审美体验是融合统一的。
第一,追求精神的自由和甘于孤独沉寂的人格相统一。王维在辋川山中顿悟到的“深趣”之一是:辋川山水是自己精神的皈依,从而让自己宠辱皆忘,获得精神上的自由。现实生活的压抑,让作者对官场厌恶之至,寻求解脱却又不能解脱。辋川山景的美丽,吸引着作者,使之沉浸于其中,忘记世俗烦恼与忧愁。他在山水里学会释放自己,在山水里学会超脱自己,是山水滋润了他的人格魅力。
第二,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相统一。“禅宗对外物的观照并非目的所在,而是由外向内,指向心灵的体验和领悟。它徜徉在感性之中,终又超越了感性,获得某种体会、意念”。王维对辋川山水的观照,目的就是指向其心灵的体验和领悟,“辋川冬景图”体现作者对辋川山水作恬淡、娴静的观照,“辋川春景图”揭示了自然生命的律动,“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麦陇朝锥”,借小动物跃动的生命形态、旺盛的生命力在暗示自己萎缩的生命意识。鲦、鸥、锥的生命运动,使辋川风景不是一味的落寞,而是“绿色”将浸润生命之树,撩拨生命的琴弦,演奏一曲生命的乐章!在作者对辋川风景静穆的观照中和昂扬着飞跃中的生命意识里,深刻体现了“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的禅学理念。
总之,王维把画意融入诗歌,尽情地怡性于山水之间,以艺术的高度感悟力实现了“诗画”的糅合,为中国古代的山水田园诗歌提供了很好的范本;画意与禅趣相融合,使其诗文既构成了“禅”的状态,又在山水景物中形成了极为优美深邃的意境,无论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都达到了—个极灿烂澄明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