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线老师,我们常常会对教学现场和教学现象进行观察、反思、评价,或与同仁一道,或个人独立进行。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听课、评课”,我想,用“听课、评课”来说事,稍显不足,而改用“观课、议课”更为贴切些。
一、“观课”“议课”和“听课”“评课”的区别。
“观课”就是观察课堂教学之意。观,是指运用各种感觉器官以及必要的记录工具有效地对课堂教学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察,是指理性对课堂教学进行感悟和体验分析,从而获得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观课活动中我们既要看老师的教学行为,了解老师上课的思路,也要考察在这节课中老师的教学动机和价值追求。而“听课”虽然也有不同感觉器官的运用,但“听”的落脚点却是声音,给人的感觉是以关注声音为重。“议课”就是议论课堂教学,议论的双方是平等的,议课中对授课者往往强调用“问号”,而不是“句号”,尊重授课者对教学设计的主动权;而参与者也可以置身其中,既可以对授课一方进行质疑,也可以从自身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去思考:假如我设计这堂课该如何设计?而“评课”给人的感觉是一方对另一方施予某种行为。多数是以一个评判者的形象出现,而授课老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准备接受的是来自同仁们的不同评判声音。
二、观课的角度。
“观课”,观什么?就是观察教学现场。我们认为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现场,置身其中就必须对其进行科学而合理地观察。教学现场是一个客观体,由师生的特定教学情境、教学过程、对教学起作用的各种资源等组成。因此,观课就必须围绕这些要素展开。
一是观察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展开是以师生互动为条件的,离开了师生互动,教学情境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在观察教学情境中,首先要观察老师是否摆正位置,和学生和谐互动,让学生做课堂真正的主人。要看在这种互动中,老师是否明确自已是平等中的首席,对学生有引领,指导作用,这个“天平”是不能失衡的,一旦失衡,师生互动就达不到有效。二要看课堂教学中是否建立了激励机制,促进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欲。三要看老师是否营造了和谐氛围。如设疑激趣、用问题穿针引线等。
二是观察教学过程。教学的预设构成了预期的教学教程。预设,一是指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对教学具有先天的预设。这个预设是绝对的,是教学必须达成的学习和培养的目标。二是指老师的教学预设。由于老师个人对文本的认识深度和内化水平,以及对学情的了解,也就决定了老师对课堂教学预设水平的高低。这一预设对生成有着极大的影响。同时,教学过程又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首先是一个探究问题的过程,面对问题,老师合理的引领,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克服困难的勇气,都不同程度地决定着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质量。第二,教学过程是一个对课堂教学有效资源利用的过程。因此,在观看教学教程中,一要看老师科学的、符合认识规律的预设,师生互动中学生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二要看师生在互动中利用资源构建生成新的知识的有效度。
三是观察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这里的教学资源是指教学中一切有效的客观条件。如氛围、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有利的或不利的因素等。如一个学生将:“青山郭外斜”中的“斜”(xia)读成(xie),引起全班哄笑。读书的同学很尴尬。这时老师却这样引导:“哪个同学知道这个字的古代读音吗?”一个同学正确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这时老师又说:“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这个字古今不同的读法,了解了这方面的知识,应该感谢这两位同学。”全班一下子齐鼓掌,化解了不利的学习场面,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我们观课就要把着眼点放在这些看似平常,却又神奇的地方。
三、议课的角度。
我们前面说过,议课的角度有这样两个方面:
一是对授课者的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了解其教学行为产生的背景,教学动机及价值追求,同时还有上课的思路。用问题追寻,而不是评价判断。
二是观课者的再设计。教学就如同读一部著作,不同的人读,感受是不同的。我们在议课中将自已的思考融入其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就能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这也是议课的目的。
在议课中,我们要做到:“议”不是下结论,而是观课后的对话、讨论和反思。“议”必须以参与者的思想解放为前提,既要尊重他人,又要融入自我,共建有价值的教学思想。“议”要以促进教师的发展为目的,通过“议”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选择,而不是“指责”。
海南省农垦实验中学 赖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