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南民间文艺研究中心是依托天水师范学院文艺学校级和省级重点学科和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建设而成的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现有教授11人,副教授7人,博士(含在读)7人,后备人员充足。2人被甘肃省委、省政府聘为甘肃省领军人才,1人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2人入选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理论界人才,1人入选555人才,2人为二级教授,聘任校外兼职研究人员5人,目前已形成了以19名教师为学科骨干,老中青相结合、校内外相搭配的学术梯队。2009年以来主持和完成各类科研项目67项,获得科研经费870万元,其中主持或完成《中国文学经典的生命智慧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项。在人民出版社等出版《大知闲闲:中国生命智慧论要》等专著20部,在《文艺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98篇,31项科研成果获甘肃省社科成果奖、甘肃省教学成果奖、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一、二、三等奖。
该中心瞄准民间文艺学科前沿,立足陇东南民间文艺,主动适应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需要,经过2008年以来文艺学校级重点学科和近年来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的长期学术积淀和充分论证,逐渐凝练形成了陇东南民间文艺学与智慧美学研究、陇东南民间文学与红色文化研究、陇东南民间艺术与审美文化研究三个方向。陇东南民间文艺学与智慧美学方向由甘肃省领军人才、二级教授郭昭第负责,立足陇东南为《周易》乃至周秦文化发祥地的地缘优势,以民间文艺学和智慧美学为基础,围绕《易经》等哲学经典、生活经典和术业经典,及陇东南民间抒情和叙事传统,形成了关注“本心”与“智慧”,注重中国智慧美学精神尤其中国抒情和叙事传统美学智慧发掘凝练和宏观研究的特色;陇东南民间文学与红色文化方向由二级教授马超负责,利用靠近延安这一地缘优势,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基础,形成了关注“民生”与“解放”,彰显妇女乃至底层百姓自由解放等中国现当代主流审美意识形态,并关注陇东南民间红色歌谣和革命故事及其主流审美意识形态研究的特色;陇东南民间艺术与审美文化方向由甘肃省领军人才、教学名师汪聚应负责,立足天水乃至周边地区为伏羲女娲诞生地这一地缘优势,以审美文化理论尤其神话原型批评为基础,关涉陇东南民间艺术乃至饮食、服饰、建筑、器皿等文化遗产和民俗,形成了关注“图腾”与“禁忌”,注重陇东南乃至中国民间审美文化意识形态发生和接受,及古代审美文化表征嬗变研究的特色。
我们相信,经过学术梯队的共同努力,必将产生一批高水平的、能代表陇东南地域特色文化的研究成果,建成陇东南民间文艺学学术信息资料中心、陇东南民间文艺数据库、陇东南民间审美文化博物馆、陇东南民间文化创意策划实验室,乃至陇东南文化创意产业园,建成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原创作品产业化基地,以及地域特色文化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基地,进一步促进天水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新型智库建设,提高面向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开展咨询服务,解决陇东南乃至甘肃文化产业发展重大实践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思想库和咨询服务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