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报任安书》中解读司马迁_棋牌完整版游戏官方网站 |中国棋牌完整版游戏官方网站 - 线上棋牌平台官方版 
hk星空体育

从《报任安书》中解读司马迁

中国棋牌完整版游戏官方网站

司马迁在其千古绝唱——《报任安书》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
这封书信是后人解读司马迁的生活与思想的一个窗口,最能体现司马迁“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的人格魅力。虽然从回信中难以窥其全貌,但此信足以述其心迹,表其心志。司马迁借此好好地释放了一下自己封闭、压抑已久的情怀,一吐为快,可谓字字血泪,处处真情,理灼古今,动人心魄。透过文字,我们不难发现,司马迁是一个隐忍苟活、矢志不渝的人,一个雄心万丈、超越庸常的人,一个文史双绝、才华横溢的人,不愧为天地间的奇男子、伟丈夫。

一、隐忍苟活、矢志不渝

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司马迁以对李陵的深刻了解,私下认为李陵投降委实处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找机会报答汉朝。正好,汉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司马迁毫无顾忌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殊不知这极大地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贰师将军李广利(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哥哥)。司马迁有口难辩,就这样获了罪,被打入地牢,他的人生从此发生了巨大转变。在生死面前,司马迁没有畏惧过。选择死是一种解脱,但为了《史记》,他选择了“痛下蚕室”,这需要更大的勇气。他在天汉三年下“蚕室”,受“腐刑”,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和侮辱。他在信中写道:“仆以口语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侮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是以肠一日而九回”,“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字字血,句句泪,渗透着无尽的哀怨之情。

司马迁与李陵非亲非故,亦非受人之托,为其辩解,只是出于对李陵正直人品的熟知,出于一个直言敢谏的大臣的良知。然而却触怒了专横的汉武帝,身受奇耻大辱,精神又遭到沉重的打击,他能不怨恨专横的君主吗?“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不也是司马迁的遭遇吗?然而怨归怨,一想到自己的家族,世代都是史官,父亲司马谈试图撰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史学著作,但无奈年事已高,便只好寄厚望于作为儿子的他,希望他实现修史这一宏愿。若是就这样毫无价值地死去,岂不遗憾?何不努力完成父亲这一夙愿?死既无益,生而有用,于是,司马迁隐忍苟活着,这恰是他的伟大之处,非有胸怀大志者不能为之。

司马迁自幼胸怀大志,攻读经传史籍,年轻时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考察古代遗闻佚事,访贤搜史,了解风俗民情;三十八岁时继承父职做了太史令,充分利用汉朝宫廷图书馆,阅读大量的文献典籍,为著述《史记》搜集有关资料,经过五年的搜集工作,便开始了他的史学巨著的著述。四十八岁时虽遭受腐刑,但司马迁没有停止在怨恨上,也没有选择“死节”,而是以古代圣贤发愤为作的事例激励自己:“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古代圣贤历尽磨难,强志不屈,“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为人类做出了贡献。司马迁从这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先驱,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惨淡笔耕十三年,著成《史记》一百三十篇,开中国纪传体史书之先河,实现了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奋斗目标,并以此书“偿前辱之责”,这是他精神、人格上的涅槃。

二、雄心万丈、超越庸常

司马迁志向高远,雄心万丈,对于生死也有自己的看法,超越了庸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是啊,死亡是每个人的归宿,然而,死就要死得其所,死得有价值。司马迁认为自己受辱之后“引决自裁”,“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面对侮辱、嘲笑、误解,他选择忍辱负重地活下来。忍辱负重,苟且屈生,比一死了之更痛苦,更需要勇气,也更能显出英雄气概来,可以说生死观的背后透着他的万丈雄心。

司马迁重视生命的存在,更重视生死的意义,他以实现人生价值为原则,认为人生在世要么立德,要么立功,要么立言。在《史记》中,司马迁歌颂那些勇于进取、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赞赏他们为了某种信念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以及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司马迁以其豪迈而达观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影响后人,激励后人。文天祥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丽诗句;诗人臧克家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啊,为人类历史和文化做出贡献的人,人们永远记住他,他们虽死犹生,超越庸常,千古不朽。

三、文史双绝、才华横溢

司马迁是位博古通今的史学家,在《报任安书》中写到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时,他列举古代周文王、李斯、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以受辱,但不一定都去“死节”。在“发愤著书”一节中,又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之人,完成了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更以他们为榜样,激励自己。文章纵横捭阖,内容丰富,笔力雄健,震烁古今。

司马迁幼年从师于儒学大师孔安国、道学大家董仲舒,系统地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历时两年的漫游不仅使他游历名山大川,陶冶情操,也提高了文字表达能力。《报任安书》又显示了司马迁这位古代散文学家的文学才华。古人早就称此文为“天下奇文”。它的“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磅礴,作者长久积郁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此文之奇,更在于它的纵横捭阖,起伏跌宕。作者是坦率的,他无意矫饰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因而他一一道来,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曲折反复,一唱三叹,与他的《史记》一样,也是一篇“无韵之《离骚》”。再者,行文的流畅,语言的生动,骈句、散句自然错落,排句、叠句时有穿插,使本篇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总之,《报任安书》是《史记》千载不绝的余音,是我们解读司马迁生活、思想的一个窗口。司马迁的勇气、豪气、志气,气冲霄汉,他的才能、成就和人格魅力如日月一般永远照耀在历史的长河上。

中国棋牌完整版游戏官方网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