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其中“频烦”一词,各本或作“频繁”,一般理解为“屡次、多次”,表示频度。如清代学者仇兆鳌注:“频繁,言频数繁多也。”[1]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也专设“频烦”词条加以考证:
频烦,汉人语,《蜀志·费祎传》“以奉使称旨,频烦至吴”是也。《晋书·纪瞻传》“频烦饕窃”,《庾亮传》“沐浴芳风,频烦省闼”,《周书·太祖纪》“频烦请谒,至于再三”,刘知几《史通·书志篇》“频烦互出”,《杂说篇》“诏策频烦”,皆取“频仍”之义。亦作“频繁”,《晋书·王濬传》:“蒙国厚恩,频繁宠擢。”杜诗“三顾频烦天下计”,正用《蜀志》。[2]钱说影响很大,得到了《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大型工具书的一致认同,所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这样注释“三顾频烦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赞美诸葛亮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连续多次。”[3]上述解释貌似无疑,其实不然。因为“频烦”在表频度上与“频繁”同音同义,仅仅属于通假关系,二者的用法并不完全等同。如《晋书·庾亮传》“沐浴芳风,频烦省闼,出总六军”,(案,《文选》卷三十八庾亮《让中书令表》作“沐浴玄风,频繁省闼,出总六军”。)从句式上看,“频烦”与“沐浴”、“出总”同位对举,显然不是频度副词,而可能用作动词。钱氏关于杜诗“正用《蜀志》”的看法也值得商榷。《三国志·蜀志·费祎传》中“频烦”确实用作频度副词,与“频繁”同音同义;但《蜀相》里“频烦”则不可能表示频度,因为“三顾”已含有“连续多次”之义,而“频”如果用作副词也足以表示“屡次、多次”,如杜甫《送殿中杨监赴蜀见相公》:“豪俊贵勋业,邦家频出师。”更重要的是,从律诗颈联要求工整、讲究对仗的角度来看,“开济”意为“开国、辅佐”,“频烦”与之相对,也应是动词用法。这一点,徐中玉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已指出“烦”的动词用义:“频烦,屡次烦劳,指多次商量,反复计议。”[4]其实,“频”也用作动词,意思是“忧愁、忧虑”。“频”,小篆字形作“濒”。《说文·濒部》只收两个字,都含有“皱眉”、“忧愁”之义:一是濒,“水厓,人所宾附,频蹙不前而止。从页,从涉”;一是颦,“涉水颦戚,从频,卑声”。段玉裁注:“颦戚,颦眉蹙頞也。”《玉篇·频部》:“颦,颦蹙,忧愁不乐之状也。”《周易·复卦》:“六三,频复,厉,无咎。”王弼注:“频,频蹙之貌也。”《巽卦》:“九三,频巽,吝。象曰:频巽之吝,志穷也。”王弼注:“频,频蹙不乐而穷不得已之谓也。”孔颖达疏:“频者,频蹙,忧戚之容也。”《孟子·滕文公下》:“己频顣曰:‘恶用是者为哉?”朱熹注:“频与颦同,顣与蹙同。”值得注意的是,在“皱眉”、“忧愁”的用义上,“频”和“颦”是一对古今字。《说文·页部》:“烦,热头痛也。从页,从火。”由“热头痛”可引申为“烦闷、烦躁、烦乱”,《玉篇》:“烦,愤、闷、烦,乱也。”《左传·昭公元年》:“至于烦乃止也已,无以生疾。”杜预注:“烦不舍则生疾。”《三国志·魏书·华陀传》:“广陵太守陈登得病,胸中烦懑。”王力先生指出,“烦”、“懑”、“闷”、“愤”等属于同源字。[5]由“烦闷、烦躁、烦乱”再引申为“操劳、烦劳”。《广雅·释诂一》:“烦,劳也。”《左传·僖公三十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史记·晋世家》:“(郤克)至国,请君,欲伐齐。景公问知其故,曰:‘子之怨,安足以烦国?’弗听。”曹植《洛神赋》:“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可见,“频烦”除在表频度上与“频繁”同音同义之外,还有“忧劳”的动词用义。前引《晋书·庾亮传》“频烦省闼”即用此义,意思是“忧劳于禁中或宫中”。《全梁文》卷三十六江淹《萧骠骑让太尉增封第二表》“频烦紫渥,绸缪璇命”和《北史·卢贲传》“及总百揆,频繁(通烦)左右,与卿足为恩旧”中的“频烦(繁)”都是“忧劳”的动词用义。
“频烦”表“忧劳”的动词用义,与《蜀相》的诗旨也是十分契合的。杜甫歌咏诸葛亮的诗作很多,不仅赞美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人格和丰功伟绩,如“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大名垂宇宙”[6];而且倾慕其与刘备君臣之间的同心同德和同舟共济,如“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7]、“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8]。后者更让杜甫自伤自喻,感叹不已。
至此,“三顾频烦天下计”应该理解为“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君臣二人共同为天下大计而忧劳”。佚名认为:“少陵生平,赍志未酬,故于怀才不遇之士每相感触,引为同心。……至于古人,则武乡侯尤甚。……彼其生平之所为,鞠躬尽瘁,欲得当以报者,原为三顾草庐,付托之重,故出而驰驱,不惮频叠烦劳,而以盱衡天下为计。”[9]周汝昌先生也深刻指出诸葛亮和刘备的君臣关系:“一方面是知人善任、始终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付托之重,一方面图报之诚。”[10]两位学者论及《蜀相》,可谓切中肯綮,惜乎未能对“频烦”一词作出准确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