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前预习
1对教师的要求
(1)提前3天编制并印刷好预习学案,将预习学案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预案预习课本,完成预案,并于新课教学的前一天上交预案。设计好课堂导学案及当堂达标检测题及课后拓展训练(先不印刷)。
(2)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学案进行批阅,根据学生在预案中暴露的问题,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准备课堂教案,修改完善后再印刷导学学案、当堂达标检测题及课后拓展训练。
(3)准备好本节课所需要的实验器材。
2对学生的要求
(1)根据预习学案认真阅读课本,完成预习学案中的教材助读及预习自检部分。将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在预习随笔处。(2)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并上交预习学案。
3注意事项: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前预习案、课堂导学案及课后拓展训练,其中预习学案可分以下几部分内容:(1)知识回顾对本节课用到的旧知识通过问题或填空的形式呈现,供学生自主预习新课前复习用。
(2)教材助读根据本节教材将学生自主预习的内容、形式与要求通过问题、填空或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动手实验,先自己解决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明确、具体,难度适中,要具有针对性、思考性、层次性和启发性。
(3)预习自检设计几个检查学生预习效果的测试题(5~8分钟左右),难度要适宜,要提供答案。
(4)预习随笔要求学生将通过预习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
二、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
1对教师的要求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要根据课题内容和特点,通过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素材,演示实验等手段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2)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检查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提问,也可以是课前小测。
(3)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置相应的问题供学生独立思考。
2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进行独立地思考、分析和判断。
3注意事项:
导语要简练,意图要明确,要有新意,有气势,有激情,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心态。有些课题也可以直奔主题;创设的情景和设计的问题不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
(二)合作探究(包括交流展示)
1对教师的要求
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内容及方法,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探究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活动;教师通过巡视、个别询问、深入组内讨论等形式,了解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交流展示”及“精讲点拨”做好准备;组织学生交流展示。
2对学生的要求
先独立思考形成初步结论,对自己不能解决或有疑问的问题,先同桌进行讨论,然后小组内合作、互助、探究。在规定时间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组长要及时上报;进行小组展示;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可口头回答,可到前台演示,也可到黑板板演。
3注意事项: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明确;交流展示的形式主要以板演和讲解为主,开始时教师要多一些培养,多一些指导,多一些鼓励。
(三)精讲点拨
1对教师的要求
对学生小组间仍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此环节可与上一环节交叉进行,教师要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设计一些问题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讲解,以弥补学生展示的不足。
2对学生的要求
在教师的诱导下,认真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解决疑点,突破难点。
3注意事项:
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已掌握的一律不讲;尽量让学生讲解与点评,只有当学生讲解、补充、点评不到位或达不到深度时,教师才精析精评。
(四)有效训练
1对教师的要求
出示典型例题,提出作答要求;搭建互动平台,点评学生解题思维过程(包括纠正错误),引领学生提炼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出示针对训练题,及时进行反馈矫正;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进行当堂检测,及时进行反馈矫正。
2对学生的要求
独立或合作完成例题解答,接受同学或老师的点评。总结解题思路与方法;独立完成针对训练及当堂检测,巩固知识的理解,掌握所学知识的简单应用;进行课堂学习小结。总结、整合、提升,感悟新课学习的收获,提出存在的困惑,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进行补救学习。
3注意事项:教师一般不要读题,评析时重在追问学生得出结论的依据,通过设疑,启发学生走出认知误区;针对训练的题目要与例题相近,且难度不高于例题;当堂检测的内容为本节课学习的基本知识及其简单应用,时间5~8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