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确认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1.预设是生成的基础和前提
预设就是通常所说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即备课。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之前,要查阅大量资料,设计很多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充分考虑每个教学环节的导引步骤和方法,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它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和经验等要素,是课堂生成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在“粗”和“精”上下功夫。“粗”的目的是立足全局,课上得“大气”一点;“精”是说材料的选择要有较强的思考性,利于课堂生成。
2.生成是预设的展现与调整
生成是指实际教学过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是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情景,自主构建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教师将教案置于心底,使得课前预期在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资源的交互作用中动态达成。即课堂的生成,应该展现一个蓝本,那就是课前的预设。有时这一蓝本跟课堂情境不完全吻合,那就要调整这一蓝本。
3.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
预设着眼于生成,课堂“在一般情况下,做到教学目标基本不变,教学内容基本不变,教学重点基本不变,教学策略基本不变,教学流程基本不变”(著名特级教师林润生语),而且这样的课堂精彩纷呈。这种精彩是教师引领着学生并主要由学生扮演主角而生长、创造出来的。这里的生长、创造,有三种状态: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精彩如约而至(设计得精细、周密,效果与预想同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精彩背后的预设大雪无痕(设计多种预案,教学随流程自然流泄,达成其中一种预案效果,只是这预案已看不出任何痕迹);“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精彩不曾预约(这是意外的生成,是创生)。这第三种状态,是课堂生成的最高境界。
总之,课堂教学必须预设,也一定会生成,一切教学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
二、探寻到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交融点
1.预设与动态生成之间存在着“相通点”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中的两条直线,总有交点,我们称这样的交点为“相通点”。
(1)教学凭借。教学凭借是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黄老师认为,“教学凭借是支撑和推进教学过程和学习活动的教学环节”。在现实课堂中,有多种形式的教学凭借,可以是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背景资料、音像资料,也可以是与教材不同版本的注释、名家的相关研究成果,或者是学生即时的提问等等。绝大部分教学凭借是可以预设的,有些是不能预设然而又是一般课堂上常见的普适性现象。课堂教学中,教学凭借能起到激活学生思维、引发教学生成、形成探究性学习等诸多作用。
(2)学生兴趣。课堂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主动建构获得新知的过程,教师必须关注学习主体——学生。赞科夫说过:“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该将学生兴趣视为预设与生成的相通点。
(3)灵感闪现。教师和学生都会在课堂教学中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灵感,这时候,应结合教学实际大胆发挥。教学中,学生灵感的火花也会随时生成,教师要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敏感的捕捉和利用。如果学生的灵感火花在课堂上无法研究或展开,则要留到课余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整个过程需教师全程要关注、参与。
2.预设与生成之间存在着“支撑点”
(1)教学错误。所谓“错误”是指师生在课堂教或学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或失误。教学中随时可能发生的“错误”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它可激起学生探究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是课堂上可充分挖掘的重要动态资源。
(2)环境异常。教学中教学现场千变万化,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作相应调整。当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导致环境异常时,要思考根据异常环境进行生成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如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即使偏离原来的教学目标,也要跟学生思路走,生成新的问题“生长元”,反之,则不能随意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