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节课的内容由不同风格的老师来上,本学科和其它学科组的老师、学校领导自发来听课,课后评析、彼此交流后,总结经验:这种每周一次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对市一中教师来说早已不是新鲜事。为了上好一堂课,教研组和备课组成员进行导课、上课、听课、评课等互助式的交流和研讨,这样的学习之风和教研之风让教师们提升了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去年以来,学校60%的教师参与研究了国家、省市级课题,有40多篇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获奖,打造出了一支具有教研特色的卓越学科教师队伍。
“同课异构”让教师取长补短
5月20日,该校高一年级物理备课组开展了“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成程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成程、教研标兵郑圣国、教学标兵周定河、教务科副科长杨开文等五位教师各自从不同的切入点教授了《机械能守恒定律》。他们的课堂教学环节设计新颖、层层相扣,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注重知识的迁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敏捷;在此前后的二个多月时间里,高一年级先后开展了化学学科、历史学科和生物学科等7个学科的“同课异构”活动,教师参与听课、评课交流,大家相互取长补短。青年教师徐静、姚振东参与了生物学科的“同课异构”活动后感慨地说:“备课组长、骨干教师周霞课堂驾驭能力让我折服,她的启发式教学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我学习的榜样。”生物组陈小艺老师坦言,教学光靠热情不够,还需要借鉴同行的经验与智慧,“同课异构”只是四种教研课(另还有示范课、观摩课、公开课)之一,但这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已让每位教师都获益匪浅。
课题研究促进卓越教师团队建设
对市一中的教师来说,将教、学、研整合在一起,将专业发展、自身生活、学生成长融为一体,形成了他们特有的职业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让许多教师的职业生活更加有尊严、有活力、有价值、有品位、有幸福感。教研标兵冯永忠老师以教研为最大乐趣,教研成果丰硕;教科室副主任胡宏保老师先后主持或参与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高中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状况调查》、《中学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研究》等多个国家级、省市级课题的研究并获奖,他说:“通过参与这些课题研究,我更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我需要什么,教学的方向更清晰。”钟学丽现在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有效阅读与学生发展研究》,该课题于去年12月开题,课题组有语文组石子林、邓传辉2名特级教师和8名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标兵。除了有丰富的理论研究,课题组还以学生为主开展了大量实践活动,如举行学生读书交流会、给学生讲现代文化名人等。“未来3年时间里,老师们将群策群力,不畏艰辛和挑战,相信结题时,正如省专家组期待的那样,一定能画上圆满的句号。”还有市级学科带头人朱纯刚、雷静,服务标兵王燕平,优秀教师余亚洲、李毅等均主持了课题。如今,学校出现了国家、省、市、校本四级课题同时在研的可喜局面。课题研究,让教师的教育生活、精神生活更丰富、充盈。
教研活动促进了精品学科组建设。教师个人的主动发展带动了学科组的发展。近几年来,该校形成了一批特色明显的学科组。语文组近几年开发了《差异作文》等3本校本课程;开辟了《高中语文网》、《智慧语文屋》等网页,共发表论文120篇、出版编著20本,形成了“三维”语文教学模式、“本色语文”教学模式、“语文思维”培养模式和学生作文互评模式,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研组。物理组同期也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研组,英语组赢得了金字招牌的美誉。如今,数学、化学、政治、历史、地理和研究性学习等组的学科建设也颇具特色。全校学习之风,学术之风浓郁,卓越教师团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