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像罗盘对于茫茫大海中的航船的导航作用一样,语文教学目标是否有效也直接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向是否正确。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半数以上选文都是文学类文本,因此我们着重研究高中语文必修课文学类文本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必修课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文学类文本教学目标的设计存在如下问题:
1、偏重知识传授,忽略能力培养。例如某教师设计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教学目标:
①积累有关词的文学常识。②学习通过意象营造意境的写法。 ③学习通过不同角度写景的方法。
在这个设计中,教学目标主要集中在文章写法的知识点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课文内容的综合理解程度,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能力的提高如何体现等都未能在教学目标中表述出来,而这些都应是语文教学目标中的重要内容。
2、偏重结论的演绎,忽略过程与方法的了解。我们在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上常看到让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什么、了解什么,但很少提及学生通过什么途径、什么方法达到规定的目标。例如有两位教师分别设计了苏教版高中必修二《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的教学目标,教师甲设计的其中一个目标是:体会作者的文化乡愁。教师乙也设计了同指向性目标,但他的表述是:通过对不同时空下听雨的比较和听雨、嗅雨、观雨的不同感受的比较,体会作者深沉的文化乡愁。很明显,教师甲的该目标设计只关注了结果,而忽略了实现结果的过程和方法,这必然造成教学上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
3、偏重思想观念的灌输,忽略价值判断的个性养成。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学生总是凭借自己的知识背景来理解、接受课文所传达的人文内容,并从中获得思想情感的影响,提升自己价值判断的能力。因此,语文中的思想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但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把语文思想情感的陶冶自觉不自觉地变成了一种外在的,需要教师灌输的东西。例如某教师设计的苏教版高中必修五《陈情表》这篇古代散文的情感目标是:理解李密“忠臣不事二主”的忠君思想。这个目标实为教师计划灌输的内容而非学生学习此文自然而然产生的情感升华,实际上本文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的内蕴远比这深广得多、丰富得多。
4、偏重个人的解读,忽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要求与文本、学生的特点。实际工作中,总有一些教师拿到一篇课文,只是凭自己的主观感觉去上,随意确定教学目标,没有一个基本的客观的标准。结果同样一篇课文,这个人这样上,那个人那样上,五花八门,千差万别。有人说这不相当于同课异构吗?教学目标不一样不正是人家的教学个性所在吗?但是别忘了,“同课”实质上决定了不论怎么样设计,属于这个文本本身所承载的课程目标信息是固定不变的,也就是教什么基本上是一致的;其实显示施教者个性的“异构”针对的是教学策略,即怎么教。如果没有搞清这一点,就永远也不明白《课标》的要求、文本自身的特点、学生的学情三者才是确定语文教学目标有效的重要依据。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高中语文必修课文学类文本教学目标要做到科学有效,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要认真研读《课标》,搞清《课标》中“课程目标”部分对文学类文本在必修阶段和选修阶段的不同要求是什么,以明确在必修阶段教什么的总目标要求。
2、要认真学习《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
3、要认真钻研教参、教材,关注文本在教材体系中的价值以及文本自身承载的课程信息,具体搞清这一课究竟要教什么。
4、要认真研究学生,了解不同阶段的学生知识基础和思维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目标。
例如设计苏教版高中必修二《祝福》这篇小说的教学目标时,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思路进行:
首先搞清《课标》对于必修课程现代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的目标要求是什么。《课标》第6、7条目标其实就涵盖了对“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要求。根据《课标》中的目标要求我们可以给《祝福》这篇小说的教学目标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其次研读教参、教材,弄清《祝福》这一课在教材体系中的价值以及文本自身承载的课程信息。《祝福》这一课编排在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这一专题的第二板块“永远新的旧故事”,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中国现代小说,《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本专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为“活动体验”,重点是鉴赏小说的情节美、环境美,课后题设计也是围绕这一重点。据此我们可以确定《祝福》的基本教学目标。
再次是分析学情,按照课程设计,高一第一学期末学习本文,学生进入高中已经基本适应了苏教版教材编排的规律,同时在必修一第一专题学习时已经运用了“活动体验”这种学习模式,加之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小说文体知识与小说阅读的基本要求,学习本课的条件是具备的。当然由于小说反映的社会问题距离学生较远,对于背景知识学生还是需要了解的。
最后综合上述各点,我们可以确定《祝福》的教学目标为:
①能从人称、线索、结构、顺序等方面鉴赏《祝福》的情节。
②能了解《祝福》中肖像描写、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③了解《祝福》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揭示旧社会劳动妇女低下的社会地位和悲惨的命运遭遇。
总之,通过对高中语文必修课文学类文本教学目标有效性的具体研究,我们越发相信: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只有教学目标有效才能课堂教学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