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生物教学进入了稳态与环境模块的宏观部分。从下周开始我们要进行的是第四章的2.3.4节及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从本章开始,学生将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规律。以下是我对第四章和第五章的内容分析。
一、 分析课标及考纲
1、课标具体内容标准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4)阐明群落的演替
(5)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6)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7)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8)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课标活动建议
(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考纲要求)
(2)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考纲要求)
(3)调查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生物的生态位(教材中没有)
(4)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教材中没有、考纲要求)
(5)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6)调查或探讨一个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3、考纲要求
(1)2012考纲对这两章的要求和课程标准的8条具体内容标准是吻合统一的。其中,1345属于I级要求:对所列知识点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2678属于II 级要求:理解所列只是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在教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2)考纲对实验的要求与课标要求不太一致,2012考纲只对1.2.4三个探究活动加以要求。
因为我们高二学生并没有直接面临线上棋牌平台网址 ,所以本着贯彻新课标倡导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学习等基本理念,我们计划用不同的形式完成课标要求的6项活动。
第3.4在人教版的教材中并没有编排,4比较好处理,我们可以在做5设计并制作生态瓶的试验中一起处理。
第三个则需我们老师参照其他版本教材加以补充(比如浙科版),这样做也有利于我们进入高三年级后用生态位解释一些竞争性的曲线图。
二、教材分析及处理
1、课时安排
(1)第四章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共四节,计划用时7课时(第四节一课时)。
(2)第五章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训话、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共五节,计划用时8课时(第1.4一课时,其余三节均用2课时)
2、删减内容
(1)教材中有而课标、考纲中没有的探究活动:探究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我们计划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以便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从有机物到无机物的过程。
(2)课标中有而教材中没有的,我们要通过学案、自助加以补充。
(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节是新增内容,但对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
三、与学生经验的联系
第四章和第五章探讨的都是宏观方面的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经验联系较多。比如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一些人工生态系统,如城市、农田、果园等,对于自然生态系统,学生会直接或间接的有一些了解。本章内容的学习,可以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这些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物质能量的运行规律,了解其信息传递,并进一步分析其稳定性。这样,本章的学习过程既是对已有经验进行解释的过程,又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概念的过程。
四、与其他章的联系
学生通过第四章的学习,不仅可以获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基础知识,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而且可以领悟研究种群和群落的一些基本方法,还可以为学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章打基础。生态系统是比种群、群落更高的生命系统,需要以对种群和群落这两个层次的生命系统的理解为基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可以与必修一中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包括光合作用)建立联系。负反馈调节的概念可以与第二章激素调节的反馈调节建立联系。第五章是学习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