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科处组织的“同课异构常态课”活动中,我代表数学组上了一节研讨课,感觉很幸运,同时也感到了压力。在备课时,数学组老师们给了我开拓了备课思路,设计出更好的教学环节,在试讲过程中,又给我指出了自己在教学语言,板书等方面的不足之处,在评课环节中,都纷纷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使我我觉得自己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课堂设计能力,到课堂上各种问题的处理,都有很大的收获。
下面就自己感受比较深的几点写下来。
第一,真正落实新课标理念需要老师扎实的基本功。
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要求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探究,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如何落实落实新课标理念?这是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始终考虑的一个问题。虽然自己在平时的课上,学生也能积极回答问题,但是学生回答,就叫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吗?这就叫学生发挥主体地位了吗?我不得不搜集新课程资料,认真研读,听专家的示范课,揣摩相应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我开始着手进行教学设计。第一次试讲,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师生对话很流畅,学生始终处于紧张思考的氛围中。在讲到第14题的时候,这个地方需要学生过程规范,学生没有意识到,我提示了一次,学生没有发现,我又提示了一次,学生仍然没有发现,我就让学生讨论一下,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有学生发现了问题,自己也松了一口气。一节课下来,觉得自己在备学生方面还不够,没有很好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教学环节之间显得生硬,对学生的评价不是很到位,而且一节课讲的题目很少,没有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不得不再次修改自己的教学计划,精简教学流程,我适当增加了课堂的控制度。但是第二次试讲的时候,因为对学生不是很熟悉,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出来,课进行很不顺利,我认真审视本节课,考虑为什么学生不能很积极参与课堂,发现主要是自己太急躁了,因为一些学生忘记了自己的做题过程,学生需要一边说,一边思考,耽误了时间,我就有着急,并把这种情绪带给了学生,学生情绪有点压抑,而且有一位同学说出了一种解题方法,超出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我不得不一边听学生的回答,一边改变自己的教学计划,在这节课后,我不得不对题目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解题方法,做到最大限度的预知课堂。
在正式上课的时候,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自己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整节课显得紧凑合理,老师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通过本次活动,使我认识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把新课程理念逐渐落实到自己的教学中。本节课是建立在试讲两次基础上的,在常态课中,自己备课显然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备出高水准的课需要很高的基本功。
第二,恰当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以前类似的公开课,不少作课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只是“好,请坐,”或者“很棒”没有其他的评价,我想在这次的公开课上做一点尝试。
怎样落实恰如其分评价学生,发挥评价的各种功能?对我来说也是极大的挑战。
首先,确定好自己的评价目的。课堂评价的目的在于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对学生的数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其次,认真确定好评价方面、评价形式。
在第一部分,我设计了学生的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打破了只有老师“一枝独秀”的局面。如13题的在学生的解题过程中,评价点在学生能否在理解方法的基础上,针对问题特点进行合理选择,进而熟练运用上。14题集中在能否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质疑、调整和完善。以及要肯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设计评价语言。我把数学大师的哲思作为评价学生内容。恰好当时我在编《衡中学吧》数学版,里面有一个栏目是数学大师论数学,编进去的哲理都是经过我的精挑细选,印象深刻,于是就把其中一些哲理编在教学设计中,又搜集自己平时的所感所思,也充实到教学设计中。
在评课环节中,老师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回想自己的常态课,对学生的评价无论内容,形式都远远不够,对评价发挥的作用估计也远远不足,如果把本节课设计的一些评价内容加到自己平时的教学中,一定可以提升学生加深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思想方法的把握,数学学习的自信、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数学认知的发展水平等方面。
第三,巧妙穿插数学史,提升数学课堂的深度。
在以前的教学中,多是教育学生要做那些,有时也会举一些例子放在自己的课堂上,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在本节课上,其中有一个细节,学生始终记不住,单纯的重复已经起不到作用,怎么办?必须另辟蹊径!我想到了安德鲁•怀尔斯证明费马定理的故事,放在这里很合适。我在讲故事的时候,学生都饶有兴趣的抬头听老师讲解,都深受启发。通过本次研讨课,我感到数学史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数学,形成正确的数学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
第四,试题讲解特别注意揣摩学生的解题过程。老师们由于对本学科知识比较熟悉,能够很容易发现问题的解决办法,而且方法越来越少,逐渐向标准答案靠拢,而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想法,出现各种各样问题,在试题讲评之前需要细心思考学生出错的原因,这样才可以在课堂上有效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试题讲评过程中,并不是都要讲解,而是抓住核心的问题,我分析完试卷,发现实验班的学生在三角函数化简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后面的解答题目虽然分值也不是很高,主要的还在化简和求值上,只要把这个问题解决清楚,后面的题目自然就顺畅了很多。通过本次的研讨课,我觉得习题讲评课的任务应该是提升学生对原有知识的认识水平,形成知识框架,要肯于思考、善于思考、坚持思考并不断地改进思考的方法与过程,以及学生能恰当地运用数学语言及自然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
爱默生说过一句名言:“只要我们不停的努力,事情就会越来越简单,不是事情本身变简单了,而是我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
只要我们一直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在新课标的路上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