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悠久,有着绚烂的传统文化。而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高度概括的农谚俗语等是博大而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相当一部分古今诗词和农谚俗语等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地理知识。如果我们地理教师能够在教学中适当的运用这些富含地理知识的古今诗词和农谚俗语,不但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会使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大增,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做到跨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总结归纳了一些效果教好的例子,现与大家分享,希望能抛砖引玉。
一、 形容天气与气候的古诗词及农谚俗语
1、气候
(1)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温带大陆性气候)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描写山地气候与平原气候的差异)
(3)山下开花山上雪(山地气候)
(4)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反映高山气候垂直差异明显的特征)
(5)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宋·苏轼,反映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
(6)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描绘气候特征)
(7)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气候类型的分布)
(8)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王冕的《梅雨》,(描写南方受到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影响的景色)
2、天气
(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湿(江淮准静止锋)
(2)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的《出塞曲》(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夏季风影响小)
(3)南枝向阳北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唐·宋之问(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与热量的差异)
(4)蜀犬吠日(形容四川盆地很少能看到太阳,夸张说法)
(5)贵阳“天无三日晴”(形容在昆明准静止锋作用下贵阳冬季多雨)
(6)华北平原“十年九春旱”
(7)华北平原“春雨贵如油”
(8)十雾九晴
(9)高处不胜寒
(10)风打山梁霜打洼
(1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描写对流雨)
(12)山雨欲来风满楼(形容锋面雨)
二、描写月相
1. 丰子恺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残月)
2.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上弦月)
3.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满月)
4.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娥眉月)
三、河流
1、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形容我国长江中上游地区)
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海”是指渤海,“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
3、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形容淮河)
另外,宋陆游的“城市尚余三分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形象的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唐代李白的“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说明了地球绕日公转所产生的四季变化等等。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古诗词及农谚俗语,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这些古诗词和农谚俗语理解的更加透彻,另一方面,也让所涉及的地理知识被学生形象的理解、记忆,真正做到学习上的“双赢”。如果我们地理老师能够充分的运用这些与地理有关的古诗词及农谚俗语,对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