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新课改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作为教师,不仅仅是要把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只有把打开知识的大门的钥匙交给学生,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兴趣是动力的源泉,要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做好下面几项工作:
1、加强对绪论课的教学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在课前积极准备,搜集大量的与生物有关的信息带入课堂,特别是基因工程和克隆等众多生物学技术的进展及应用,像“超级细菌”、“石油草”等的提出,会引起学生学习生物的极大兴趣,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去翻阅课外读物、上网查询,探索其中的奥秘。
2、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学生如果形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不仅可以高效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而且有望在生物学领域有独特的创新和发现。如引导学生预习时,教师可以利用导学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学生个人的思维往往带有局限性,小组合作往往可以引出丰富的多元化的猜想。中学生总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而这往往是求知欲,好奇心的流露,它将推动学生不断带着疑问去思考,萌发创新思维。
3、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生活实例,如“为什么萝卜放在水中会吸水膨胀?”、“为什么杨树的叶子阔大而松树的叶子呈针状?”、“为什么有些绿叶在秋风的吹拂下变成了黄色?”等等,这些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问题会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促使他们认真学习,找出答案。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才能使他们从主观上知道学习生物学的必要性,才能自觉地养成预习的习惯。
二、指导学习方法,给学生学习的钥匙
预习的主要形式是阅读。在指导学生在预习阅读中,要先根据导学案纵览全文,了解梗概。然后再精读细读,对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用笔圈点勾画,并运用批注法在课文空白处批注提纲要点和感想,做到重点落实。为了使学生对所阅读的重点段落做到字斟句酌,可常变换形式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思考。在指导学生在阅读容易混淆的概念时,要运用对比法加以区分,找出异同点,从而掌握概念的实质。如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等。
另外鼓励学生在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实践中,为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去查阅课外参考书。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做到:①有所侧重;②弃粗取精;③做好笔记。课外阅读不仅扩大学生的知识眼界、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还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三、检查评价,激发预习热情
不论是让学生阅读还是让学生参加实践,单有布置而没有检查无法落实,而有检查没有评价无法激发预习热情。在每节新课前,都要利用导学案中的问题先提问学生,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在教学进程中,对一些较易混淆的概念和较难懂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再由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回答。对学生的作答,可当场给予评价,肯定正确,指出错误,对回答好的打成绩予以鼓励。同时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多指导如何区分重点、如何进行归纳分析等,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充分肯定优点,以激发其预习的信心和兴趣,从而提高预习能力。
四、养成习惯,提高预习能力
良好的预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可有意培养学生以下四种预习习惯:
1、养成不先预习不听课、不先复习不做作业的习惯。课前预习可使学生对新课有了大概了解,哪些难懂的地方需要在课堂上问老师也心中有数,这既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也提高了教师授课的针对性。课后及时复习不仅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强化记忆,也有利于提高完成作业的效率。
2、养成爱思考、爱质疑的习惯。“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要启发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善于发现疑点,敢于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教会学生质疑不仅可调动学生预习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边阅读边思考也有利于知识迁移。
3、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中学生单从课本中获取知识是很有限的,因此可引导学生要多读一些与生物科学有关的报刊和课外书籍,通过摘录、剪贴建立自己的“生物学资料库”。这不仅可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还能吸取更多的课外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当然对学生进行预习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实践者不断地努力,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点滴的教学做起,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预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