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冬日,滴水成冰。不知是凌晨几点,一股文思心头涌动,我忙不迭起床,顾不得披件衣裳就把桌灯点亮开始写作。30多年来一直都是这样:不分季节,无论早晚,看到想到就马上记录所思所想……”他,就是陈宝林,一名勤奋热情、笔耕不辍的蒙古族业余新闻宣传工作者。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
1982年,陈宝林高中毕业回到故乡——通榆县最偏远的蒙古族乡包拉温都。当时的包拉温都不通车不通电,信息闭塞环境艰苦。陈宝林抓住在乡文化站工作的契机,根据蒙古族能歌善舞的特点,组建了一支20多人的少数民族歌舞队。作为通榆县第一个乡级少数民族歌舞队,它以短小精悍、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党的富民政策、民族文化特点编排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艺节目。陈宝林带领歌舞队几年里走遍了内蒙古及毗邻的40多个乡村,草原上这支充满欢笑的歌舞队深受人们喜欢,并在全县文艺汇演中榜上有名。
陈宝林还着手创办了全省第一个乡级少数民族文学社,办起了独具乡土民情的文学小报《杏花》。散发泥土芳香的《杏花》,与全国20余个文学社团和千余名文学爱好者结下了深厚的情缘。通过文化站这个文化阵地,陈宝林和同事们红红火火地开展着书籍阅览、电影放映、书画展、科普宣传等文化活动。
常思常写情寄鹤乡
陈宝林干一行爱一行,走到哪里都不忘宣
传党的民族政策,并在工作之余精心撰写各类稿件。在他从事计生工作的8年间,他先后发表各类稿件2000余篇,有时一天就发表两三篇,最多时一年发表400余篇。他先后被省计生委和省人事厅记三等功,被通榆县委、县政府记大功两次,被中国农民报协会授予“全国优秀新闻文化工作者”称号。
1999年,陈宝林担任中共向海蒙古族乡党委副书记。向海是闻名全国的AAAA级旅游区,白鹤飞舞、芦苇荡漾,旖旎的风景让这位蒙古族汉子不能自抑,他深入各村屯采访,先后写出了《向海村民的心声》、《心系向海、情满鹤乡》、《足迹深深印草原》等近200多篇新闻稿及调研文章,体现了一个少数民族干部、业余新闻工作者对家乡的赤热情怀。
辛勤耕耘花开满园
2002年,陈宝林在通榆县委宣传部工作,任《鹤乡报》报社社长。他每天审稿、组稿、采访,撰写了包拉温都养牛、通榆蒙校建教学楼、安玉亨家庭演唱会等少数民族乡村的文章和摄影报道,并协调相关部门举办“仙鹤杯”、“党建杯”等征文大赛,深受读者欢迎。
2005年10月,他回包拉温都探亲时,了解到迷子荒村农家妇女曲淑侠创办的“报吧”,感到是一件新鲜事儿,他在“报吧”和其他读者一起读书看报体验数天,以独特的视角和真实的描述写出了《花甲农妇办免费“报吧”》一文,在《吉林日报》发表。后来,曲淑侠的“报吧”成为省民委民族团结试点。2007年3月,他深入迷子荒村采访退伍老兵哈斯巴根,先后采访20余人,写出了《打工“红娘”哈斯巴根》,产生了一定影响。哈斯巴根被省关工委和白城市委、市政府授予“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称号。陈宝林撰写了大量反映少数民族新生事物的文章,被白城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工作者协会评为市“十佳新闻工作者”。
抒写事业的春天
2007年,陈宝林调至白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多年来积累的工作经验和良好的新闻素养使他很快融入新的工作角色。他对新闻始终保持着一种“求贤若渴”的劲儿,仅两年时间,他已在《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等报刊及网络发表稿件、信息累计2000多篇(条),被评为全省劳务经济宣传先进个人。2011年4月,在全省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他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三十几年的辛勤努力锤练了陈宝林的新闻笔触,他用一支党务工作者勤劳热情的笔,抒写着事业的春天。2011年末,他调入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党办,负责学校对外宣传。他带动学生创办校报,培养热爱文学写作的后续力量,同时不断拓展校园网络新闻空间。他常说:“能把工作当成爱好是一种幸福,而能把爱好贯穿在一生的工作中,则是一件幸运的事!”(通讯员:龚保华 于胜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