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油藏地质重点实验室长期致力于油藏地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已形成储层地质及油藏描述、盆地分析与资源评价、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等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形成了产学研结合、多学科交叉、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突出、实践性强、定量化程度高、直接服务于油气增储上产等优势和特色。
油藏地质实验室于1993年作为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开始建设,1996年同时作为“211工程”重点实验室建设。2004年被纳入到山东省重点建设的十二个重点实验室行列,2005年通过山东省重点实验室考评。该实验室长期致力于油藏地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已形成储层地质及油藏描述、盆地分析与资源评价、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等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形成了产学研结合、多学科交叉、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突出、实践性强、定量化程度高、直接服务于油气增储上产等优势和特色。
2006~2008年,该实验室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20多项,其中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5项,科研经费达到6000多万元。2006年以来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4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在陆相层序地层学、复杂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油气成藏机理等研究领域取得4项标志性成果。出版教材5部、专著2部,在《石油学报》、《中国科学》、《地质科学》、AAPG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260余篇高水平论文,其中SCI、EI检索论文30篇,产生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
实验室成果:
“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该成果在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理论和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科研人员结合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实践,通过近十年的科技攻关,将诞生于海相盆地的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成功的应用于陆相湖盆沉积研究中,建立了具有湖盆特色的陆相层序地层学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并形成实用有效的运用层序地层学进行油气勘探开发的配套技术,为陆相含油气盆地的“增储上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保障。该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油田勘探开发生产实践,先后在我国东部含油气盆地中成功预测了十余个含油气区块,并对老油田重新进行了精细描述和挖潜。该成果于200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操应长教授
操应长,男,博士后,教授,国家科技进步奖第3获得者,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化所客座研究员。2002年晋升为副教授,2003年6月获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2005年破格晋升为教授。主要从事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等教学和研究工作。
作为项目负责人和骨干先后承担了国家、中石油、中石化、山东省等重点攻关项目《济阳坳陷下第三系层序地层格架与成因研究》、《渤海湾盆地第三系火山岩油藏研究》、《塔里木盆地东部石炭系层序地层学研究》、《济阳盆地古近系层序界面成因机制及其控油性研究》、《济阳坳陷地质转换系统研究》等和多项油田横向合作课题。先后在《地质科学》、《岩石学报》、《沉积学报》、《地质论评》、《石油大学学报》、《矿物岩石》、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等刊物和会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第1作者20余篇),公开出版专著4部,教材2部。
相关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5次,其中作为第2贡献者完成的《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沙三、四段沉积体系、储层展布及油气预测研究》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陆相湖盆油气储层研究》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