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呢?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民主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为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务必做到“五放”:一放权,教师在教学中要放下权威,转换角色,建立民主、自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二放眼,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发展;三放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中需尽力让学生自己学、思、疑、问,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不仅在课堂上敢想、敢说,而且从中体验到创新的喜悦,进而树立自信心;四放心,就是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用赏识的眼神、鼓励的语言适时评价学生,相信他们会积极发散思维,创造学习中的奇迹;五放胆,教师要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否定自我,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在大胆实践中及时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平台。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身临其境积极进行实践、探究和交流,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累数学学习活动中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培养发展创新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教师若能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那么就会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在教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节时,一开始没有采取“直接给出边角边、角边角、和边边边等条件,让学生分别做出符合条件的三角形,经过比较确认这几个条件”的设计,而是提出问题:“需要怎样的有关边或角的条件才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话音一落,有同学抢先答:“用定义判定。”“对”,教师肯定学生并进而引导,“当然,如果已知三角形三个角、三条边,那么做出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呢?一个条件行不行?两个条件、三个条件呢?”然后鼓励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比较、推理、交流,在条件由少到多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当然,教学时,还可以启发学生不完全按照这个思路,而是提出问题后,在全班交流,允许学生采取各自的方案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实践、探究和交流,而且发挥集体的智慧,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促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实践中有所创新
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与爱好,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如教学《测量旗杆的高度》一节时,先让学生分组活动,全班交流,研讨设计方案,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际测量。在动手操作中,明确了测量某些不能直接度量的物体的高度的方法,明确条件不同,方法不同。例如在晴天时怎样测,在阴天时怎样测等,这样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加深了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理解和认识,而且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合作交流意识。我们还利用双休日带领学生搞社会调查,从中国环境监测站了解各城市空气质量情况,学生动手制作相应的统计图,引导他们从图中比较各个城市空气质量、污染指数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培养了学生善于与人合作交流的习惯,又让学生在数学课外活动中获得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
四、设置开放性试题,渗透创新意识
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动脑,用心设计开放性试题,引导学生萌动创新意识,为学生构建起一座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教学统计与概率内容教学时,教师可这样设置问题:调查学校附近一个人行横道的人流情况,你能就这个人行横道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提出改进意见吗?设计一个调查方案,先分组进行调查,然后在全班交流各组的调查报告。这样的问题能引导学生更多地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理解概念的实际意义,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教师,我们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掌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方法和策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