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心成立意义
1.发掘淮河流域中华古代文明的需要
2.加快淮河流域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
3.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的需要
二、中心特色
百花齐放、协同交响、自成一格、服务社会。
三、中心优势
1.区域内容丰富
2.社科学者众多
3.硬件设施完善
4.政府社会认同
四、前期研究状况
中心成立以来,学院教师共承担各级别淮河文化研究项目116项。其中教育部社科基金3项、省社科基金2项,省教育厅社科项目32项,自然项目1项,蚌埠市社科规划项目16项,学院社科项目8项,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7项。2010年以来,中心面向淮河流域五省公开招标院级淮河文化研究专项重点课题8项、一般项目39项,其中20项已经结题。申报中心课题的人员,除本校教师外,还有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山东临沂大学、河南许昌学院、江苏江阴工学院、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安徽财经大学的专家和教授。此外,中心人员参与国家重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古代文明)1项,国家自然科学一般项目(中国古代文明)1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1项(已成功);研究会会员取得国家重大社会科学招标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
资助出版《淮河文化导论》、《尘封的绝响》等4部专著,其中《淮河文化导论》被评为2013年蚌埠市社科一等奖第一名;参与出版《蚌埠禹会村》、《蚌埠双墩》等著作9部。淮河文化研究会会员出版和集结出版《怀远石榴》等专著31部。
在学术刊物发表淮河文化研究论文276篇。在论文集发表的淮河文化研究论文40余篇。
五、研究方向
其一,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是先秦考古和历史名人两个方面。其二,淮河流域民间艺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是民间音乐和民间美术两个方面。
六、建设目标
根据淮河流域经济文化的发展的需求,结合专兼职研究人员的科研资质、经费保证能力和软硬件基础,通过本中心已有的淮河流域历史文化、淮河流域民间艺术两个研究团队的优化组合,与学校周边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加强合作、协同创新,利用3-5年的时间,为学院、皖北地区及整个淮河流域打造出一支淮河文化研究的领头羊,使安徽省淮河文化的研究的总体水平和成果达到国内较为先进的水平。
七、发展规划
经过1-3年的努力,努力将本机构建成为有较高水平的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最低要求是:成功申报国家级课题1项以上,省部级课题3项以上,教育厅课题10项以上。出版6本以上淮河文化专著,发表一类论文3篇,二类论文20篇。参加国际研讨会1次,国内研讨会6次,主办市级以上研讨会1次。参与市、县级地方文化产业规划和建设,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咨询报告3部以上。安排5000名以本科生选修有关淮河文化的课程。
八、科研队伍
本研究中心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27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4人。博士6人,硕士17人。还有150名蚌埠市淮河文化研究会的会员。这在我们近几年参加淮河文化研讨会的参会人数上就有体现。
九、制度建设
2006年以来,中心共发布《淮河文化研究中心管理办法》、《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人员管理制度》等9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