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新明,男,1963年11月生。内蒙古包头市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中国草学会牧草遗传育种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草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草业科学系主任。
科研方向及研究兴趣:
一、草种质资源学
1.草坪草及牧草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从宏观花序表型数量特征,微观的外稃微形态特征, 过氧化物酶(POD)、脂酶(EST)、苹果酸脱氢酶(MDH)、天冬氨酸转氨酶(AAT)、己糖激酶(HEX)、乙醇脱氢酶(ADH)、淀粉酶(AMY)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酶系的等位酶水平以及DNA水平,来揭示禾草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利用RAPD、SSR、SRAP等分子标记技术对狼尾草属(Pennisetum)8个品种、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13个生态型、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6个天然居群和2个栽培品种、海雀稗(Paspalum vaginatum)4个生态型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
2.草资源区系特征研究
植物区系(flora)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和。而禾本科植物又是植物界经济价值最大的一类植物,因此对其区系特征加以分析对于禾草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人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优势在于具有扎实的分类学基础和浓厚的兴趣。
二、草业生物技术
主要以狼尾草属(Pennisetum)资源(如MT-1象草新品系、华南象草、N51象草、摩特矮象草、桂牧1号杂交象草等品种/品系,这些资源均为南方地区重要的饲草、能源用草、环境用草和造纸原料)为研究材料,以木质素及其生物合成关键酶,如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阿魏酸5-羟基化酶(F5H)、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CCR)、肉桂醇脱氢酶(CAD)及过氧化物酶(POD)等6种酶为研究对象,比较同一品种不同发育阶段茎秆基部节间的木质素含量及6种酶的活性变化规律,分析各品种成熟期不同部位(茎秆基部、中部和顶部节间)的木质素含量和酶活性变化规律,以明确各种酶和木质素含量与植物生长发育的相互关系和木质化程度的进程,探索6种酶间及与木质素间的相互关系,查明植株木质化的异质性(或异域性)规律。同时对4CL、F5H、CCR、CAD等酶的基因进行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丰富和发展象草木质素相关研究的成果和理论基础;通过Northern杂交分析各种基因的表达特点;利用RNAi技术对上述基因的功能进行分析。进而为饲用、造纸用、燃烧发电用、乙醇生产或沼气发酵用品种的选育提供帮助。
三、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
采用宏观形态学特征(如花序及小穗的形态构造和数量特征)、 花粉电镜扫描特征、叶表皮细胞及横切面的解剖学特征、过氧化物酶和脂酶等酶的同工酶酶谱特征、 DNA序列特征(自行测定rbcL、ITS1和ITS2序列22个,提交GenBank的登陆号为:AY082351~AY082362、AY083654~AY083663),对禾本科冰草属(Agropyron)的不同种及梧桐科不同族的分类学和系统发育问题进行研究。其特点在于从宏观到微观、从应用传统手段到现代生物学技术,综合地对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的系统分类问题加以论证,所得结果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帮助。
四、草坪杂草研究
主要利用幂函数规律,对不同种类草坪植被杂草以双月为单位进行连续多年的调查分析,进而揭示各种杂草在不同草坪植被内的时空变化规律,为草坪建植于管理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