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多年,我陷入一种困惑。我感觉现在的语文教学陷入了一种困境,被诸多矛盾包围,举步维艰。比如: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工具学科是最应受重视的学科,可是从学生的时间精力投入来看却不够重视。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发下新书,学生最先看的是语文书,可是学习过程中,看的最少的也是语文。语文,教授的内容是语言文学,应该是最有内涵,最具魅力的学科,然而现在很多人都在感叹语文课堂不再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不再美”。
有人感慨,作为语文教师辛辛苦苦的工作,却做了很多无用功,大量的重复性的教学任务累死了学生,拖垮了老师。这种情况的出现和我们语文教材的编排体例有关。我们的教材属于文选型教材。由于教学目标分散,难免出现内容重复烦琐,知识点杂乱无章,很多内容从初一到初三,从初中到高中反复出现,单元之间无层进关系,没有逻辑方面的约束力,所以很多学生感到学语文总是像在原地上徘徊,无法感受到明显的进步,无法体验到获得明显收获的快乐,认为语文学不学无所谓。而且在教学中,很多老师也习惯于以课本为纲,不能也不想舍弃部分内容,导致我们的教学内容的重复,工作量的增加。而学生学起来也味同嚼蜡,毫无兴趣。
要想从这种繁复的工作中摆脱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觉得关键是优化课堂教学,确保课堂教学效率。
(一)潜心研究教育规律,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一个善于研究教育规律,掌握教育规律,运用教育规律的教师绝对是教育教学中的佼佼者,绝对是高效率、高品味、高层次的教师,他的课堂势必是轻松愉悦的、如沐春风的、动态生成的、能让学生流连忘返、收获颇丰的,甚至是让学生刻骨铭心的。像钱梦龙、魏书生、马芯兰、于漪、窦桂梅、程红兵这些老师名声鹊起就缘于他们摒弃浮躁、甘于寂寞;善于反思、潜心研究。而我们也要在掌握教学规律的前提之下,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魅力以提高语文学科魅力。
(二)研读教材,明确重点。
对于繁复的教学内容,现在有一种尝试叫做“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种提法体现了一种大胆取舍的精神。一个单元的四篇课文,有讲读自读之分。讲读课文要精讲,根据体裁内容确立教学重点。但也不必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教学安排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自读课文要交给学生,可以作为阅读训练来处理,逐步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把握思想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文章的语言和形象表达技巧等 ”能力,每篇确立一个重点即可。这样的话就可以节省时间让学生去自读读本,进行课外阅读,去品读,去体会。这样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可使学生更有兴趣,也更有收获。
浙江的一名小学教师张爱娥,两个星期教一册书,她的学生学习兴趣更高,知识掌握更牢,而且还不怕考试,教学效果很好,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张老师敢于取舍,重点明确 。
(三)研读教材,精心设问
教学中课上提问必不可少,但提问不必过多,也不能太平。要根据教学具体内容,被提问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可能一个好的问题就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去思考,去理解。当然这需要我们在课下的功夫要做足,要研读教材,多方参考,充分讨论。
(四)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学生参与的程度如何则是关键性的因素。因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他们而展开的。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努力使学生产生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即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我们要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让学生去读、去讨论,去思考,让学生来表达,来表现,来评论。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的语文课,成为学生表现和成长的舞台。
(五) 借用多媒体,使语文课堂展现生机。
对于在教学中应不应该使用多媒体的问题已经不需要讨论了。多媒体技术一进入课堂,便以其集成性、控制性、多元化、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它具有突破时空、扩大容量的特点,并借助形、色、声、情的神奇配合,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它可以使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使学生直接受到美感熏陶,以期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它不仅为教师提供直观、形象、高效率的教学手段,也同样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智力培养、素质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径,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但它毕究只是一种工具,我们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它喧宾夺主。
总之,要改变目前语文教学的困境还是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思想认识与教学艺术上勇于变革,积极探索。(河北定兴中学 田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