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一生都面临着与各种病害的斗争,要想获得高产和高品质的农作物产品,培育抗性品种是必须的。而培育的作物抗性新品种也常常被新出现的病原菌小种所克服,这就是自然界中一直在上演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协同进化的故事,因此,要保障农业的丰收,必须不断培育新的抗性品种来抵御新出现病原小种的危害。植物遗传与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一直致力于作物抵御不同病害的基因发掘研究工作,并最近在研究番茄感染黄萎病研究中取得了初步成果。
通过建立无菌瓶中番茄感染黄萎病鉴定体系,对黄萎病菌侵染处理和未处理番茄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实时定量PCR分析等手段,得到了1953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并在KEGG、COG、GO和Nr数据库中得到诠释,290个核心候选基因被挑选用于将来分析这些基因在番茄感病过程中的作用。同时,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和植病互作通路中,发现JA途径中2个高表达的负调节JAZ候选基因,正在进行的转化功能分析有望诠释其在番茄感黄萎病通路中的作用,并最终为研究番茄与黄萎病菌互作的分子机理奠定基础和为分子育种提供基因资源。近期,该成果已经以题目为《Transcriptome analys is of the compatible interaction of tomato with Verticilliumd ahliae using RNA-sequencing》的形式在SCI期刊源Frontiers in PlantSciences(IF:3.947)上发表,该论文的作者分别是:谭光轩,刘坤,康静敏,徐克东,张怡,胡利宗,张菊,李成伟。
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72168,31440076)的资助。
论文全文链接:http://journal.frontiersin.org/article/10.3389/fpls.2015.00428/abstract
(编辑/苏光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