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理念已居全国的大部分地区试行了几年了,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是振奋人心的。目前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和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语文课改实施得如火如荼,前景较好;但是在西部贫困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语文新课标的氛围还不是很浓厚,语文教师还是抱着试探的心态来看待新课改,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这不仅影响到学生自身的素养积淀,也影响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质量。因此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那么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真正引导民族学生走进语文的殿堂呢?如何才能提高民族地区语文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应从“根”上寻因,找出民族地区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因素,并在新课标理念下进行有效性教学,让语文犹如一弘清泉滋润着民族地区学子的心田。作为一名苗族语文教师,从教十年来,本人在教学中不断模索着,觉得自己身上担子的沉重,更觉得在新课标大背景下寻找解决当前苗族地区语文教学的方法的必要。
一、民族地区学生语文学情分析
民族地区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基础远远落后于东部及文化底蕴深厚地区的学生。就具体情况来看,因素是多方面的。
据不完全统计,在黔东南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某些县份,如黄平县、台江县、雷山县等县份,少数民族学生人数所占比例竟达百分之七、八十之多,民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基础较薄弱,有着先天性的不足,这给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少数民族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较差。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于边远的农村,汉语表达能力欠佳,在校园、教室内,多数的少数民族学生依着“优势”条件,他们的日常交际用语是“清一色”的少数民族话语。他们的第一语言是本民族的语言,是为“母语”,而不是汉语,在他们大脑思维里,知、情、意、行的表达,是用其惯用的“母语思维”来表达的,这就造成了少数民族学生在用汉语文表达情感时,会出现思路断层现象,即先用本民族的话语信息经大脑翻译成汉语信息,再用自己储备得少得可怜的汉语词表达出来的“四不象”汉语句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要学好语文,其难度可想而知。
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的发音不纯正。民族地区的高中少数民族学生,虽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积累了一些汉字,也写得有模有样,但平时在和同学、老师的交际中,用的是少数民族语,而不是普通话,所以学生往往只认其字形,而不认其读音,即使能读,也读得不够标准,如苗族学生在读汉字时,往往在发音系统上出现一些严重的偏差。如in ing 前韵母统统读成“i”, 将an ang读成“ ai ”“l、 n ”不分, “z c s ” 和“zh ch sh ”不分等,从他们嘴里吐出来的普通话读音让人听了之后完全没有了味道,少数民族教师也不作出及时的纠正,久而久之,学生的语音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
少数民族学生的语法系统存在语病。少数民族语言有着自身的一套语法系统,学生说的民族语言与普通话的语法是大不相同的。少数民族学生在用汉语进行交流和写作时,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出现表情达意时,往往会出现“脱轨”现象,表述不清,甚至发生歧义和语病百出现象,所以学生在进行阅读、写作、用普通话交际时,往往感到比较困难。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语感。
少数民族习俗影响学生的表达。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一套习俗习惯,有些仍沿袭至今,这些习俗,在今天看来,已变成了一种陋习,如正月初一,小孩和大人不准吵架,不许哭,女孩不准参加某些祭祀活动,女人和小孩不准和男人同桌吃钣等等,这些习俗,对于进入学校接受语文素养熏陶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不利的。在人数众多的场合和教室里,课堂上,学生往往不敢“说话”和发言,更不用说用普通话来进行交流了,而这种后遗症却一直延伸至高中,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教师本土化严重,且自身素质不高。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师往往自产自销,他们当中也将近有百分之七、八十是少数民族。虽然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教师的素质,如学习新课标理论知识,普通话学习培训,教学技能大赛等形式。虽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教师自身的观念未完全改变,思想意识尚不到位,教学法陈旧,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具备新课标理念及素质。在新课标理念下,少数民族语文教师投入的热情不够,也不大愿用较多的精力来研究新的教育思想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所以,语文课堂也没有太多的激情。
综观上述现象,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的土壤是不够肥沃的,我们寻到了制约民族地区语文教学质量的“根”,面临困难,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要发展,须在语文教学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做到有的放矢。
二、民族地区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应转变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困境,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师应积极地找出相应的策略,以适应当前的新课改精神。
营造有利于语文学习的环境。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普遍说少数民族语的现象,语文教师应营造浓厚的普通话育人环境。以学校、学生会,语文教师具体落实,采取多种形式,让少数民族学生用普通话进行生生、师生之间的交际。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少数民族敢用汉语和普通话交流了,开始时可能会有些困难,但只要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学生自然会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之中,克服恐惧心理,敢说敢开口了。
进行有效性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师和学生的零距离接触的阵地,最能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主动感受语文的营养。以前,少数民族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只顾自己讲,没有体现学生的处主的学,学生学习语文也只是被动的,这样,一篇篇优美的诗文,在学生看来,教师在“咬文嚼字”地讲解,学生枯燥地学,语文的美从学生眼皮底下溜走。在课堂上,可以让羞于开口的学生进行或课前3分钟即兴说话,或朗读优美文段,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经过一段时期的试验,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应得到不断的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体现。
充分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让民族文化进入语文课堂。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也有优美醉人的民俗风情。如能充分挖崛这些资源,对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情感因素是很有帮助的。如我在教学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时,学生读到“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时,课堂上,一苗族学生马上提议,苗家在劝客人喝酒时,也要唱酒歌,以此为契机,我立即请两位学生在课上表演唱苗家酒歌,让学生感受到了苗家的好客豪放的胸襟,从而学生也体会到了李白的旷达豪放的风格。在苗族文化中,有很多的营养可以渗透到语文课堂中来的,如苗族情侣歌,苗族古歌等,如能将这些带有本民族浓厚的文化色彩的营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那么,我们的语文肯定会受到少数民族学生的欢迎和钟爱的。
少数民族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要进一步加强。作为贫困地区的语文教师,信息不通,新课改意识不强,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技能欠佳。这些因因素都影响到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少数民族语文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有意识地渗透新课标理念,不断关注学生的学习,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提高文化品位,提升语文教学理论水平,作一名科研型的语文教师。
新课标实施的步伐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既感到兴奋,也感到陌生,但是一种新理念的出现,终究会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只要我们认清自我,弄清本地教学情况,做到知己知彼,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一定会在语文教师的用心下,会绽放美丽的花朵,语文教学质量会更上一层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