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森林警察学院野生动植物物证技术教学实验中心是为国家培养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紧缺人才而建设。目前全国有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十几所农林院校设立了此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侧重于动植物的识别、育种、繁殖和管理,几乎没有兼顾保护生态安全、营造动植物自然生存的和平环境这类专业知识的传授。给野生动植物创造一个和谐自然生存的外部环境是学科建设的重大创新,以藏羚羊为例,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藏羚羊总数在100万只左右,可是到90年代末由于人为的猖獗猎杀,该物种总数迅速降低到不足5万只,已进入濒危物种序列,本世纪初由于加强了打击力度和保护措施,藏羚羊自然繁殖总数已回升到20万只左右。甘肃舟曲上个世纪60年代是森林资源丰富、植被繁茂的“小江南”,可是上个世纪末缺少监管的乱砍乱伐,导致森林植被严重破坏,2010年发生了泥石流灾害。实践表明: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比繁育野生动植物种群更为重要。如果在农林院校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建设上,增设森林执法、物证检验、生态保护等教学内容和培训,培养林业复合型人才,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构建人与自然相依共存的和谐社会,更好地保护与利用野生动植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特色
1、推行办案与培训一体化实验教学模式
项目组成员身兼双职,除了是专业实验教师之外,同时也是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司法鉴定中心的鉴定官,每年要分赴全国各地办理各类涉林案件200起左右,利用办案的空暇时间,我们都会利用一天时间组织当地森林公安一线办案干警进行现场培训,把多年办案经验和案例,依据不同现场环境,模拟成多组实验,指导基层干警实战演练,并集中讨论、解决现场勘查中遇到的难题。例如,2010年3月项目组成员赴湖北省巴东县鉴定一起非法采挖、运输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杏案件,巴东县森林公安局要求作树种和树龄鉴定。鉴定结束后,局领导提出能否对现场勘查人员进行一下技术指导。项目组成员针对此案的鉴定流程编排了现场照相、物证提取与保护、生长锥的使用、树龄的计算等实验科目进行分类讲解,同时模拟实验现场,让每一位干警根据所学知识,现场操作一遍实验流程,出现的问题和不规范的操作方法,进行现场纠正和指导,收到良好的教学培训效果。今年暑期项目组利用暑期办案,采用这种教学培训模式为新疆、西藏、海南、四川、贵州、内蒙等12个省市培训一线执法干警600余人,培训结束后的现场交流、答疑、讨论非常热烈,收到了事半功倍教学效果,深受领导和基层干警的欢迎。
2、走办案与实验室共建之路
项目组每年为全国公、检、法、海关、工商、质检等执法机关检验各类动植物检材8000余件,这部分检材,尤其是标本是实验室建设的宝贵财富,例如2009年底北京市森林公安局查扣了一批从哈萨克斯坦走私进京的野生动物标本和毛皮,送我鉴定中心鉴定动物的种属和价值。鉴定结束后,我们提出能否把这部分珍贵的动物检材赠送给学院,作为实验教具。经过多次协商,北京市森林公安局同意作为实验标本赠送给学院,促进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实验室建设。这种通过办案实施单位与学院共建实验室的做法,不仅可以解决办案单位保管动植物检材的困境,而且可以把这部分宝贵国家财产转化成教育资源,实现了办案与教学单位共赢得实验室建设成效。
实验教学中心创新建设
本实验教学中心在创新上要体现三大功能:
1、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紧缺人才培养功能。将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招收的野生动植物物证技术专业学生,经过4年本科教育,在实验教学中心通过系统实验教学的模拟训练,理论联系实战,科研结合办案,培养一批掌握野生动植物识别与鉴定的高技能物证检验工程师。
2、在职人民警察培训功能。目前森林警察在编5万余人。起步晚、起点低、学历低、年龄大是全国公安队伍各警种中素质较低的一支队伍,但是却要担负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打击破坏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保卫国家林业建设和森林防火等重要任务。一线基层干警尤其要进行现场勘查与勘验、物证保存与提取、野生动物识别、野生植物识别、林业法律法规、办案程序等方面的培训。实验教学中心建成后,要加大培训力度,每年培训在职森林警察1000人左右。
3、社会服务功能。实验教学中心和司法鉴定中心合署办公,实行警、学、研一体化的教学、科研、办案模式,为全国执法机关办理各类野生动植物检验案件,把办案过程中总结研究成果反哺到实验教学中,使知识更“鲜活”,实用性更强。中心建成的野生动植物标本馆可以对学生和市民开放,大力宣传保护野生动物和珍稀植物的重要意义。通过社会宣传,增强广大公民建设生态友好型国家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