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8日,深交所迎来“新贵”—“蓝思科技”(股票代码300433)。上市首日,开盘价为22.99元,最终报收于每股33.11元,蓝思科技市值达222.95亿元。按照当日股价计算,董事长周群飞个人身家已达196亿元。
这位昔日的“打工妹”,在20多年的创业打拼中,经历过白工夜读、白手创业的艰辛,也尝到过产品转型的压力和飞速发展的喜悦。“回首创业历程,一部心酸血泪史”,周群飞在微信上为自己代言。
素雅淡妆,一袭短发,红色短外套;讲话不遮不掩,大方自然。采访中, 周群飞将创业往事娓娓道来。
学过会计,考过货车驾照,精通丝网印刷
1970年,周群飞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市壶天镇一个小山村。上世纪80年代末期,父亲领着全家南下广东谋生。
“初到广东是想学服装设计”,周群飞说,当时家乡嫁女流行的嫁妆就是缝纫机,跟她一起长大的闺蜜,都去学了缝纫。每当听到缝纫机“喳喳喳”声响,心中就有股冲动。“那时,我也爱美,在村里时就爱穿新衣服和高跟鞋。”
周群飞来到深圳,在深圳大学旁找了份工作,白天在手表玻璃加工厂打工,晚上去读夜校。
年轻的周群飞,对什么都好奇,“我学过会计,经常义务帮会计贴发票、抄流水账。没料到这些知识对后来管理企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电脑刚兴起时,周群飞同样兴趣很大,“1分钟可以用五笔打150个字。那时的电脑还没有鼠标。”周群飞笑呵呵地说,现在跟女儿说起这些,她不理解,“电脑没有鼠标,怎么用啊?”
为了尽量多掌握谋生技能,周群飞考过报关员,还考过驾照。
说起考驾照,周群飞印象深刻。那时,湘潭没有考小车驾照的地方,只能报名学货车驾驶。
“班上50个学员,只有两个女孩子。”
“货车驾驶室座椅是木板的,我个子小,油门一脚都踩不到底。”
“方向盘好重,手掌上磨出了血泡。”
“最难学的是换轮胎,我当时只有90来斤,整个人压在扳手上,也拧不动一颗螺丝。”
“但我还是把货车驾照(B照)拿到手了。”
1990年,一个发展机会出现在20岁的周群飞面前。
当时,她打工的手表玻璃加工厂搞扩建。但厂房建到一半停工了,老板准备撤资。
周群飞找到老板,毛遂自荐,让她来试试。“成了,工资随你定;失败了,我给你打一辈子工。”
看着眼前这个瘦弱的女孩子,老板有些怀疑其能力;但看到她坚毅的眼神,老板想,与其让工厂半途而废,不如交给她去试一下。
工厂建成投产后,主要是为手表玻璃印字和图案。周群飞将平时自学掌握的丝网印刷技术,创造性地应用到工作中,印出来的产品效果非常好。很快,这个工厂在周群飞手上做起来了,成为公司效益最好的厂。
但烦恼也接踵而至。“老板安排很多亲戚到厂里,我不好管也管不了;公司其他两个厂效益远不如我负责的厂,他们联合起来排挤、打压我。”看不到前途的周群飞选择了离开。
租套民房,拉上几个人,开始独立创业
1993年3月18日,周群飞至今清晰地记得这个日子。
这一天,周群飞和姐姐、姐夫、哥哥、嫂子、3个堂姐妹,8个人在深圳宝安区租了套三室一厅的民房,靠2万元启动资金,开始了独立的创业之路,“搞的还是丝网印刷”。
独立门户,并不容易。
原来打工的企业专接外贸单,周群飞离开时,这家企业“严令”她不能接外贸单。“其实,那时我没有外贸资质,只能接内销的单。有人说我当时跟这家企业抢客户,纯属虚构。”
创业是艰辛的。一套三居室,主卧室睡女的,小卧室睡男的,客厅就是印刷、成品检验及包装车间。吃住、工作,都在这个套间里。
“1994年,郑俊龙加入,他负责买材料、接单、送货;我哥哥帮忙做工装夹具;姐夫负责镀膜;姐姐负责包装和成品检验;堂妹分工丝印和质量检验。大家每天忙到凌晨两三点。”
慢慢地,周群飞在行业内站稳了脚跟,生意一天一天好起来,公司发展到几十名员工。
“虽然辛苦,但利润可观:印刷一片玻璃,可得1.5元代工费,一个人一天可印7000片。”此时的周群飞,初尝创业成功的甜蜜。
看到这个行业利润丰厚,很多加工厂挤了进来;同时,上下游产业链上的企业不断洗牌,给周群飞的公司带来较大冲击。“一些客户上半年合作得好好的,下半年就不见了踪影,很多货款收不回”。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席卷而来。恰恰是这场危机,给了周群飞发展机遇。
“港台的一些客户付不起加工费,便将他们的旧设备抵债给我。这些设备,正是手表玻璃加工产业链上的重要设备。”周群飞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再出资购买了几台研磨机、仿形机,在宝安区另找了个小厂房,将玻璃切割、修边、抛光、丝印、镀膜等工艺打通,形成手表玻璃完整的生产线。
周群飞也从单纯为手表玻璃进行丝网印刷,“升级”为手表玻璃供应商。
随着国内钟表业的兴起,周群飞的玻璃表壳生意越来越好,在行业内有了点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