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发展之要,竞争之本,活力之源,办学之基。但多年来,高职院校高层次领军人才短缺、"双师型"教师力量薄弱、师资梯队建设滞后的矛盾一直如影随形。因此,如何构建以共融共享为导向的人才工作机制就显得尤为迫切。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是健全更为紧密的校企合作模式,激发人才“共融共享”活力。树立柔性引才理念,坚持发挥好“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作用,完善市场化、产业化引才育才的路径和方式,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引才育才政策,构建更具竞争的人才集聚机制。如无锡科技职业学院近几年来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变“人才引进”为“智力引进”。通过聘请兼职教授、邀请讲学、科技合作等方式,引进一批“两栖型”、“候鸟型”人才任学校兼职教授,先后有250多名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受聘;设立40多个“产业教授工作室”和“大师工作室”。
二是构建更为开放的科研创新平台,增强人才“共融共享”引力。利用国家和地方扶持示范院校、卓越高校建设的政策机遇,强化资源整合,加快推进各类工程技术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建设,通过技术开发平台,大力引进发展急需人才,借智发展、集聚人才、嫁接成果、创造价值,完善“产学研用”协同推进的引才育才模式。
三是打造更为精准的招才引智网络,拓宽人才“共融共享”路径。着眼高职院校人才资源需求,优化布局引才工作网络,致力打造一个人才柔性流动、成果加速转化、项目无缝对接的招才引智网络平台。抓住核心人才和团队,完善“人才互联”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微信群和人才库,构建“一网、一群、一库”的常态化引才网络,努力营造高层次人才网上“精神家园”。四是优化更为贴心的人才服务,完善人才“共融共享”保障。牢固树立“店小二”理念,坚持变“要素激励”为“环境营造”。通过完善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明确兼职教授和访问教授的工作任务、强化兼职教师任教情况评价、并通过提高薪酬待遇、为非华裔海外人才配备生活助理、推进与园区、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将领军人才纳入学校领导联系对象及春节慰问等活动等切实措施,大力营造有助于“引智”、“借智”的良好生态,广泛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加盟。此外,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健全以业绩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营造“人人皆可成才”环境。(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杨大春 廉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