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是陕西省科委、计委和教委于1995年12月批准设立的首批省级重点实验室之一。它是在“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在我国开展以及宝鸡市被国家科委批准为“全国综合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也是陕西省重点扶持的特色省级重点实验室。
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平台建设期(1996-2000)。其建设重点是购置必要的设备,五年来省厅投资60万元人民币,学院除了提供必要的实验场地外,还对省厅投资予以配套,同时接受了日本研究机构的设备捐赠45万元人民币。期末重点实验室共有价值180多万元的设备,支撑了环境监测专业(后教育部专业调整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各项实验和地理科学专业的部分实验。
第二阶段是研究积累期(2001-2005),其特点是专门的设备购置停止,而代以科研项目的形式进行投资。期间争取到各类研究项目40余项,科研经费达300余万元,其中省厅科学项目投入50余万元。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获批零的突破。在研的省厅级以上的项目13项,可支配科研经费203万元。重点实验室所支撑自然地理学学科成为陕西省重点学科。
第三阶段是研究发展期(2006-2010)。其重点是高层次科学研究保持和机构设置。2006年10月,为了强化重点实验室(当时全校唯一的省级研究平台)的作用,学院特别将重点实验室设置为处级建制(宝文理院党字[2006]51号),同时任命周旗教授任实验室主任(宝文理院行干字[2006]5号),为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期间,重点实验室所支撑地理学学科成为宝鸡文理学院硕士授权建设学科。
近年来,重点实验室针对我省自然灾害种类多、频发且灾情重的特点和减灾的迫切性,结合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区域灾害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减灾的理论方法,应用于水旱灾害、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研究,进而开展了区域减灾能力测评体系研究;陕西省及宝鸡地区自然灾害时空分布规律与风险评估,绘制了主要自然灾害的风险区划图;针对城市灾害风险愈发凸现的趋势,开展了城市灾害研究,研究了城市灾害的时空格局并提出了对策;开展了秦岭植物地理研究,总结出了秦岭濒危植物的空间格局,并提出了保护对策;在人地互动理论研究基础上,开展人类对环境变化响应机制的微观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响应模型。目前,重点实验室凝聚了环境变化、自然灾害、污染环境控制等方面的人才,形成了以教授、副教授和博士为主体的研究队伍,科学研究进入了国家级层面,已经成为以区域研究为重点、以灾害形成机理与灾害评估研究为特色,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研究平台,成为陕西省灾害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