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谨,男,文学博士,教授。1956年生,1987年在杭州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美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戏曲研究所所长、《戏曲艺术》杂志主编,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教育部文科重点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教育部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兼职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山东大学文学院合作培养博士生导师。
先后在浙江省艺术研究所、杭州大学(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历任副研究员、副教授、研究员,2004年获聘为北京市特聘教授,调中国戏曲学院至今。主要从事中国戏剧理论与批评、现当代戏剧与美学研究。
所授课程:
中国现当代戏剧史、戏曲美学、戏剧理论与批评
研究方向:
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中国戏剧理论、京剧学
论文著作:
(一)论文:
1、2011年发表的主要论文(截至4月底):
(1)《文化体制改革与戏剧的未来》,《戏剧文学》2011年第1期;
(2)《说客:面对历史的一种姿态》,《艺术评论》2011年第1期;
(3)《中国戏曲的现代转身》,《中国艺术报》2011年2月16日。
2、2010年发表的主要论文:
(1)《女子越剧兴盛的背景与策略》,《艺术评论》2010年第1期;
(2)《跨界的界限:以荣念曾的戏剧创作为中心》,《南方文坛》2010年第1期;
(3)《“三大戏剧体系”的政治与文化隐喻》,《艺术百家》2010年第1期;《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术》2010年第5期转载;
(4)《南通伶工学社的兴衰及启示》,《戏剧》2010年第1期;
(5)《“现实”如何重归当代戏剧》,《文艺争鸣》2010年第3期;
(6)《剧团体制改革的背景、目标与路径》,《福建艺术》2010年第3期;《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术》2010年第9期转载;
(7)《越剧<红楼梦>的文本生成》,《红楼梦学刊》2010年第3期;《新华文摘》2010年第18期转载;
(8)《20世纪初中国戏剧观念的演变及实践》,《国学学刊》2010年第2期;
(9)Reflections on the Film Forever Enthralled (Mei Lanfang) ,Opera Quarterly (2010) 26(2-3): 476-485 first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 2010 doi:10.1093/oq/kbq036;
(10)《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戏剧发展》,《四川戏剧》2010年第4期;
(11)《“小戏”崛起与20世纪戏剧美学格局的变易》,《戏剧艺术》2010年第4期;
(12)《现代戏曲教育体系的建构及内涵》,《戏曲艺术》2010年第4期。
3、2009年发表的主要论文:
(1)《梅兰芳与京剧之美》,《光明日报》2009年1月23日;
(2)《三思京剧现代戏》,《中国戏剧》2009年第4、5期;《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术》2009年第5期转载;
(3)《三十年戏曲创作的现代性追求及得失》,《文艺研究》2009年第5期;
(4)《多样文化与传统艺术》,《人民政协报》2009年6月2日;
(5)《戏曲流派是什么和怎么是》,《福建艺术》2009年第3期;
(6)《电影<梅兰芳>的联想》,《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8期,《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09年第11期转载;
(7)《南开与中国话剧传播路径新得》,张伯苓教育思想研究会主编:《中国话剧先行者张伯苓张彭春》,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
(8)《田仲教授,这次你真的错了》,《民俗研究》2009年第3期;
(9)《剧团体制改革的背景、目标与路径》,《文化纵横》2009年第12期。
4、2008年发表的主要论文:
(1)《大众传媒时代的传统艺术》,《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2)《晋剧<傅山进京>与文人戏的新高度》,《上海戏剧》2008年第1期;
(3)《<大将军>和“人艺”的林兆华时代》,《读书》2008年第4期;
(4)《全本<长生殿>与上昆的意义》,《艺术评论》2008年第6期;《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术》2008年第5期转载;
(5)《中国戏剧发源于乡村祭祀仪礼说质疑》,《文艺研究》2008年第7期;《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术》2008年第6期转载;
(6)《繁荣戏剧需要新思维》,《当代戏剧》2008年第4期;
(7)《全球化与中国戏剧的传播困境》,《戏剧丛刊》2008年第6期;
(8)《回归传统与思想解放》,《中国戏剧》2008年第8期;
(9)《建构向下兼容的艺术学体系》,《艺术教育》2008年第9期;
(10)《我们何以走向世界却迷失自我》,《文艺争鸣》2008年第9期;
(11)《发现自己:21世纪初戏曲传统的回归——以历史题材剧目为主轴的考察》,《南方文坛》2008年第5期;《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术》2009年第2期转载;
(12)《浙江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文化艺术研究》2008年第3期;
(13)《文艺批评的功能实现与批评的建设性》,索谦主编:《批评与文艺:2007北京文艺论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
(14)《昆曲<十五贯>新论》(完整版),《文化遗产》2008年第4期;
(15)《思想解放与传统回归——新时期三十年中国戏剧的发展主线》,《浙江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5、2007年发表的主要论文:
(1)《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艺术威胁》,《民族艺术》2007年第1期;
(2)《百年越剧和茅威涛的追求》,《艺术评论》2007年第2期;
(3)《呼唤“戏剧”的文学性》,《剧本》2007年第3期;《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术》2007年第4期转载;
(4)《戏曲编剧培养的思考》,《剧本》2007年增刊;
(5)《本源·本土·本色——当下中国戏剧理论的三个关键词》,《戏剧文学》2007年第5期;《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术》2007年第5期转载;
(6)《李瑞环与“京剧音配像”的文化贡献》,《博览群书》2007年第9期;
(7)《京剧崛起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近代转型》,《文艺研究》2007年第9期;《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术》2008年第1期转载;
(8)《东方艺术的身份确认——梅兰芳访美的文化意义》,《中国京剧》2007年第9-10期;
(9)《为京剧培养跨世纪的高端人才》,《中国京剧》2007年第12期;
(10)《梨园新探——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戏剧的现状与未来》,《人文日新——清华文新论坛演讲集》,武晓峰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
6、2006年发表的主要论文:
(1)《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文艺体制改革》,《博览群书》2006年第2期;索谦主编:《市场经济与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2)《文人与艺人:谁有权改革京剧》,《中国京剧》2006年第3期;
(3)《身体对文学的反抗》,《读书》,2006年第4期;《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术》,2006年第3期转载;
(4)《“百日集训”与戏曲演员的培养》,《中国京剧》,2006年第6期;
(5)《如何让戏剧批评更有效》,《戏剧文学》2006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6期转载;
(6)《昆曲<十五贯>新论》,《戏剧》2006年第2期;
(7)《祠堂与庙宇:民间演剧的空间阐释》,《民族艺术》2006年第2期;
(8)《期盼“映山红”重归民间》,《文艺报》2006年8月1日第4版;
(9)《沧海桑田:20世纪中国戏剧版图巨变》,《文艺研究》2006年第9期;
(10)《西学东渐背景下的中国戏剧教育》,刘立滨主编:《现实与展望——第一届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11)《走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京剧》,《艺术评论》2006年第10期;
(12)《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博览群书》2006年第12期;《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术》2008年第2期转载;
(13)《“忠孝节义”有什么不好》,《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12期。
7、2005年发表的主要论文:
(1)《政府发问:哪台戏能代表国家形象——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心得》,《艺术评论》2005年第1期;《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术》2005年第2期转载;
(2)《对全国剧团体制改革几个重要试点的剖析》,《福建艺术》2005年第1期;
(3)《困顿与前景,戏剧如何重获生机》,《文艺争鸣》2005年第2期;
(4)《作为学科的“京剧学”》,《戏曲艺术》2005年第3期;《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术》2006年第1期转载;
(5)《一个现实主义者眼里的“戏剧危机”》,《叩问戏剧命运》,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6)《重建文化自信,坚守艺术本体》,《福建艺术》2005年第5期;
(7)《“先生”们的改革》,《读书》2005年第11期;
(8)《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戏剧》,《解放日报》2005年12月4日;
(9)《关于濒危剧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九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8、2004年发表的主要论文:
(1)《戏剧命运与传统面面观》,《福建艺术》2004年第2期;《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术》2004年第3期转载(获第十九届“田汉戏剧奖”评论一等奖,北京市文联第四届评论奖理论类二等奖);
(2)《婺剧:腔调与剧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3)《解读“复仇”迷思》,《剧本》2004年第4期;
(4)《我所理解与期待的“都市戏剧”》,《中国戏剧》2004年第4期;《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术》2004年第4期转载;
(5)《2002-2003中国戏剧鸟瞰》,《大舞台》2004年第2期;
(6)《影响中国当代戏剧的理念》,《粤海风》2004年第4期;《2004两岸戏曲编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立台湾大学戏剧系出版,2004年);《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术》2004年第6期转载;
(7)《双峰并峙:2002年出版的两部昆曲辞典》,《戏曲艺术通讯》(第二、三期合刊);
(8)《我们如何失去了瓯剧》,《读书》2004年第9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3期转载;
(9)《“吐苦水”:1962年开封戏剧界名老艺人座谈会》,《南方文坛》2004年第5期;《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术》2005年第1期转载;
(10)《<文化多样性公约>与中国的国家立场》,《博览群书》2004年第10期;
(11)《没有“知识”,如何“公共”》,《博览群书》2004年第11期。
9、2003年发表的主要论文:
(1)《工业时代的戏剧命运——对魏明伦的四点质疑》,《中国戏剧》2003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5期转载;《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术》2002年第3期转载;
(2)《婺剧:腔调与剧种》,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主编:《2002两岸戏曲大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台湾),2003年1月出版;
(3)《“戏改”与政府功能的再思考——答安葵先生》,《戏曲研究》第62期;
(4)《“故事新编”与“万家灯火”》,《读书》2003年第7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10期转载(获第三届中国曹禺戏剧奖•评论奖优秀奖);
(5)《平民视角与波普手法》,《戏剧文学》,2003年第7期;
(6)《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的现代性和本土化》,《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获第四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理论二等奖;温奉桥编:《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编:《我们今天需要什么样的文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7)《有多少濒危剧种亟需救援》,《东方》2003年第7期;
(8)《从<讲话>到“戏改”——2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历程的一种视角》,《东方文化》2003年第4期;
(9)《媒体与当代戏剧发展策略——再谈工业时代的戏剧命运》,《中国戏剧》2003年第8期;《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术》2003年第6期转载;
(10)《从百老汇音乐剧<猫>看中国的演出市场》,《艺术评论》2003年创刊号;
(11)《生活在别处》,《读书》2003年第11期;
(12)《拒绝原创的N个理由》,《上海戏剧》2003年第11期;
(13)《杂说电视与戏剧》,《博览群书》2003年第12期。
10、2002年发表的主要论文:
(1)《〈洗马桥〉的三个亮点》,《中国戏剧》2002年第1期;
(2)《新世纪 新景观——第三届中国京剧节印象》(署名闻言),《中国戏剧》2002年第1期;
(3)《“百花齐放”与“推陈出新”——20世纪50年代戏剧政策的重新评估》,《中国京剧》2002年第2期;
(4)《点击第七届中国戏剧节》,《南方文坛》2002年第2期;
(5)《“路头戏”的感性阅读》,《读书》2002年第4期;
(6)《“音配像”与京剧的发展空间》,《戏剧之家》2002年第2期;
(7)《样板戏现象平议》,《大舞台》2002年第3期;《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术》2002年第5期转载;
(8)《从<讲话>到“戏改”》,《北京文艺论坛》秋之卷;
(9)《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读书》2002年第8期;
(10)《新社会中的“公家人”》,《上海文学》200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