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中药生物技术实验室于1998年9月由中药化学、生物技术、细胞工程三个研究室组建而成,于2003年1月被批准为校级重点实验室,2003年12月被省教育厅、省科技厅联合批准为省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是第九和第十两届全国人大代表陈勇教授。
实验室目前在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两个硕士学位点招生。现有教学、科研及管理人员17人,其中高级职称人数9人(教授4人)、中级职称人数5人、具博士学位成员10人,队伍的平均年龄为38岁。
目前实验室主要围绕以下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开展工作:
1.中药活性成分筛选与质量标准,负责人为陈勇教授。
该方向主要围绕抗癌、抗病毒中药及其活性成分的筛选研究,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分型的分子基础研究,中药肝脏毒理评价生物芯片及其技术体系开发研究,湖北道地药材标准提取物及其指纹图谱研究等方面开展科研工作。
2.中药活性成分的遗传改良与生物制备技术,负责人为马立新教授。
该方向主要围绕药用植物和真菌的cDNA文库和基因组文库构建与筛选技术平台的建立,运用转基因技术和基因功能研究技术–RNAi研究其药用成分的次生代谢途径,基于酶法的生物活性成分生物制备,各种基因表达系统对中药活性肽高表达和不同宿主的各种修饰对活性肽功能的影响,珍稀药用真菌的基因工程菌构建等方面开展科研工作。
3.药用植物细胞工程,负责人为王万贤教授。
该方向主要围绕药用植物优良单株(品种)的筛选、培育、快速繁殖技术和种苗生产,濒危药用植物的离体保存与天然产地保护,药用植物细胞与毛状根培养生产药物有效成分的研究等方面开展科研工作。
在上述三个研究方向的基础上,经过近几年的建设与发展,产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蛋白质组学研究。我们建立的“零背景、高通量克隆表达系统”目前已经获得国家授权专利,适合于高通量、大规模研究的各种表达系统在国内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今年9月,我校作为建议承担单位之一,参加并通过了由科技部组织的“人类肝蛋白质组学研究专项的专题之一——人类肝蛋白质连锁互作图的建立”专题的项目评审,今年10月,我们被确定为这一计划专题的正式承担单位之一,主要承担其中“人类肝蛋白质连锁图构建的部分工作”,还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国际人类蛋白质组学会议,并提交论文数篇,据悉年内即将启动的这一由我国牵头的国际性大型合作计划的投资经费将不低于8000万元。
实验室目前拥有使用面积800m2、固定资产1200余万元,其中包括价值800余万元的全自动工作站(GenesisLogisticWS150/8型)、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系统(BIACORE3000)、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eicaTC-SP2)、激光显微切割系统(LeicaASLMD)、多维色谱系统(Alliance2695)、液质联用仪(FinniganLCQHPLC/MS)、毛细管电泳仪(Biofocus3000)、超临界萃取仪(HA121-50-02)等大型仪器设备。
自1999年以来,实验室共承担国家级项目8项(包括国家重大基础前期专项、“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等)、湖北省及武汉市科技攻关35项、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20项,共计各类科研项目近70项,研究经费累计1000余万元,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6部,获鉴定成果6项、新药临床批件1项(小儿腹泻宁泡腾颗粒剂,2001ZL-17)、卫生部功能食品批文2项(东方天琪牌东方天琪胶囊,2002第0591号;东方天琪牌东方天琪口服液,2002第0591号),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其中获授权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