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难,是新疆不少职业技术院校的一大“痛点”,语言不过关、沟通能力弱、技能不过硬,这些“短板”成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瓶颈”。然而,记者近日在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采访时了解到,这里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超过95%,2016年达到99.10%,少数民族毕业生甚至整班整班的被企业争相录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满意度达90%以上。这所职业学院少数民族毕业生如此强大的就业竞争力,是从哪里来的呢?
破解专业技能学习遇到的难题——民汉教师同堂授课 民汉学生结对成长
走进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2015级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课教室,一群维吾尔族学生正围着老师,热火朝天的交流讨论着。学生的提问和老师的回答,用的都是维吾尔语,精彩处,不时爆发出一阵阵笑声。
正在用维吾尔语给学生上课的老师,名叫艾力•哈斯木。原来,这节课学生们上的是“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里面有一些专业术语,维吾尔族学生听不大明白。“汉族老师上完课后,我再用维吾尔语给学生们讲解专业术语的含义,这些孩子就能弄明白了。”艾力•哈斯木说。
这种汉族教师和民族教师同堂为少数民族学生授课模式,是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民族学生过程中,探索出的新模式。“民汉教师同堂上课,能够有效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在专业课、实训课、技能课上对一些专业术语、名词概念闹不明白的问题。”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冯国凡告诉记者。
随着少数民族学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发现,不少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不过关。虽然学院对这些学生进行了一年专门的预科教育,但到专业课学习,以及实践技能训练时,语言障碍带来的对术语和概念,以及定理定义的理解困难,成了其学习的“拦路虎”。
“这个问题不能就这样模糊过去,更不能不高度重视。”冯国凡说,“如果不解决好语言障碍带来的专业知识学习困难问题,这些孩子的学习难以提高,技能水平更是无法提升,将来毕业后,找工作就会困难重重。”
看到问题重要性的冯国凡决定在少数民族学生相对集中的班级推行“民汉教师同堂授课”模式,以破解这一难题。
艾合坦木江•吾布里来自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普通话说的不好。“我特别喜欢这种授课模式,有什么课堂上听不懂得,维吾尔语老师就会用双语给我们解释,很快就能学会,效果很好,学习兴趣也很高。”
作为双语老师,艾力•哈斯木可是学院的“宝贝”。他每周14节课,轮流“走班”,等专业课老师上完课,他便来到课堂上,一个个回答少数民族学生提出的问题。“每帮助孩子们解决一个问题,我就有一种油然而生的幸福感。最重要的是,这种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久而久之孩子们便养成了遇到问题都要弄懂的好习惯。”
与此同时,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还建立了民汉学生“三个共同成长”机制,即:民汉学生“共同编班、共同住宿、共同学习”。冯国凡说,这种模式让民汉学生学习生活成长都在一起,结成对子后,民族学生遇到不会的问题,课上课下,都可以向汉族同学请教。民汉学生互相学习,一起进步,不仅提高了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让民汉学生增进了友谊,成了好朋友。
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推行的“民汉教师同堂授课”和“民汉学生结对成长”模式,不仅仅限于课堂上,还延伸到实习实训基地,直到学生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