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这个周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举行校园开放日,为即将到来的新一届招生预热。在开放日期间举行的招生咨询会上,各学校均介绍了在招生和育人中的新举措:聚焦国家战略需要、通识教育、大类招生以及给予学生成长充分的个性自由成了高校招生和育人中的共性特征。
新设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
2017年不少高校新增了专业方向,而这些新方向,都是聚焦国家需要。
比如,清华大学新增了两个本科专业,建筑类新增风景园林专业和土木类新增交通工程专业。其中,风景园林专业横跨理、工、农、文等领域,主要培养具有优秀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风景园林设计与规划、建设与管理人才。交通工程专业结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需求,服务于国家交通工程重大战略需求,旨在培养具备多学科思维、全球化视野、超强沟通能力的交通领域高端复合型人才,力求将清华大学交通工程学科的发展提升到新的高度。
立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清华大学还新增了两个本科培养项目。一个是人文社会类的社会科学学院新增了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专业方向,另一个是世界文学与文化实验班(“世文班”)正式纳入“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
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刘震介绍: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本科项目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特色,一是塑造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感,在培养中要求学生了解世界历史,国际社会、国际组织的来龙去脉、运作机制等;二是提升学生的跨文化协作和领导能力,去国际组织工作时面对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工作伙伴,不但没有陌生感,还要具有出色的谈判力、领导力;三是夯实多样化的领域和背景知识,在国际组织工作仅语言过关还不够,更要掌握相应领域的背景知识和过硬的本领。
中国人民大学今年将增设“世界史”“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及“劳动经济学”3个本科专业。“世界史专业力图关注古今世界格局的演变和发展趋势,将世界史的学习与自身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结合起来,旨在培养拥有扎实的世界史知识、很强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优秀的外语应用能力和开阔的国际视野的综合型专业人才,以满足国家社会发展之需求。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旨在培养既掌握统计分析、计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又熟悉应用领域的数据科学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国家对数据科学人才的迫切需求。劳动经济学专业旨在培养既有良好的通识教育,又有顶级的经济学基础训练和前沿的劳动经济学熏陶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人介绍。
“大学存在的主要价值就是为了未来,培养下一代传承文明,促进人类进步。”为此,北京大学副校长、教务长高松介绍,未来有很多不确定性,碰到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些复杂的、综合的、全球性的和经常变化的。这些问题常常不是一个单一学科或者一个人能够独立解决的,未来给大学的人才培养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大学须应时而变。
强化基础——重视通识与专业核心能力
熟悉高等教育的人都知道,这些年,各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都在进行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在今年的校园开放日上,通识教育、加强基础、促进交叉,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词。
据介绍,北大正在进行一次大的教学方案的修订,突出特色是凝练了专业核心课程,即这个专业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基础的知识和能力的构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最底层为公共基础课,之上是学科基础课,即大类平台课,再之上为专业核心课。在此之上,还开设有专业方向模块以及交叉学科的模块,再往上是荣誉课程。基于这样一个框架,学生进入学校后,如果有非常明确的专业方向,就可以一路向上。但是如果有些同学进入北大之后还有一些别的兴趣和爱好,那么他可以选择专业的模块或是交叉学科的模块,也可以通过学习两个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拿到一个主修专业学位和一个辅修专业学位。
“这就意味着,基础必修的部分占到学分的50%—60%,其余的40%—50%是自主构建。之所以做这样的设计,是在强化了基础课程之外,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构想来选择自己的学习模块和学习内容。”北大招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同样是本着这样的思路,2017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新一轮的大类培养改革中,也更加重视学科交叉能力的培养和通识与专业并重的综合素质培养,通过培养方案的修订,实现从专业教育向通识与专业并重的个性化培养转变。“在一二年级进行通识教育,实行宽口径、大平台的专业设置与培养。经过一年的培养,将充分尊重学生个人志愿,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在老师的专业指导下选择专业学院继续学习,二年级结束时在专业学院内选择心仪的专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马进喜介绍。
“如果专业兴趣发生改变,学生仍可在此后的学习年限内,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专业转换。”马进喜说,“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大一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学院的办学积极性,更加符合当前学科交叉、专业界限淡化的高等教育改革趋势,符合一流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