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赞成那句名言:“一个人不是一个器具,等待教师去填满;而是一块可以燃烧的煤,有待于教师去点燃。”这个点亮的过程就需要教师发挥“教学智慧”,而这种“教学智慧”是值得教师终生追求的专业境界。
“教学智慧”主要从教师的课堂行为彰显出来。它需要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时,表现出一种悟性和准确的判断力。“教学智慧”涉及理论层面的问题,更是实践过程中的个体化感悟。在此过程中,教师既是理性的课堂研究者,同时又是感性的注重“现场发挥”的实践者。多年来,在追寻“教学智慧”的过程中,我将“教学情境的多元创设”“教学技巧的灵活运用”“教学总结的执着坚守”作为自己课堂的三大支撑点。
开局的智慧:教学情境的多元创设
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出:“学生是自己知识意义的构建者,在认知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学生的需求,在设计教学流程时,要重点考虑有可能遇到的各方面细节问题。同时,教师应当有意给学生“留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不同潜能的机会。这样做的效果,远比逼着学生按教师预设的教学思路去学习更实在,更有效。
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上,在我看来,一节课的起始阶段非常重要,正如人们常说的“万事开头难”。如果重视“教学情境的多元创设”,就能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增值。
俗话说,“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课堂起始和导入环节如果设计精妙,教学将有一个可喜的开局。下面就《晨昏诺日朗》一文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晨昏诺日朗》是一篇体现了感性和理性双重美感的课文,文本为我们展现了多元的美。如何挖掘这些多元的美,把握文章丰富的意蕴,使学生在审美的心态下求知呢?我决定从教学情境的创设入手,去调动学生丰富的情感。课堂导语是最佳切入口,我这样设计导语:瀑布是大自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我们最熟悉不过了,这首诗可谓声形并茂,动静结合,既有大胆的想象,又有形象的比喻,把一个惟妙惟肖、雄浑瑰丽的庐山瀑布展现出来,显示了李白“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今天,我们跟随赵丽宏一起走向西部,走向九寨沟,走向“诺日朗瀑布”,领略一下“诺日朗瀑布”的风采,看看是否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情感氛围的设置,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体悟的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参与意识。虽然这只是个序幕,但却使课堂立刻富有了活力。为本节课的主环节做了铺垫,奠定了使课堂走向更有深度和张力的情感基础。
不同的文章需要采用不同的情境创设的方法。教师“教学智慧”的发挥,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宝贵的情感体验与学习方法,同时也能获得美的享受。